一个20岁的女孩小妍,因为受不了老师的批评而退学。回到家后,她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经常对父母发脾气,有时还动手打父母。每次这样做,虽然自责,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这个孩子小时候受到严重溺爱,无法接受自己的受挫感,逃回家中,既依赖父母又恨父母。
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溺爱”孩子,显然是不对的。
溺爱有两种:包办型的溺爱和纵容型的溺爱。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
在我国,包办型的过度溺爱一般都伴随着一个高要求,好成绩。包办型溺爱是交换性的,父母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孩子要回报一个好成绩。最终,部分包办型溺爱下的孩子成功了,但会觉得没有为自己活过,大量包办型的孩子失败了,他们一生都无法离开父母而独立生活。
武志红说, 表面上看,溺爱仿佛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因为从现象上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但实际上,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做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地给予自己。猛一看到这个观点,有点震惊,细想一下,确实如此。我的母亲经常对我说的话,实际上就是她的需求。知道了这一点,倒是成了了解她的一个入口。
有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小孩的形象 ,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
受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是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对此很不甘心,于是有了孩子后,就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吃苦。看起来,是不想让孩子吃苦,其实是不想让“自己”吃苦。
武志红说,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爱呢?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孩子实现他的需要,就是真爱。
0--1.5岁的孩子,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1.5--3岁,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但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非常重要,尊重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孩子的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他们会自动培养出高挫折商,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非常正常,是孩子走向成长和独立的必然阶段。青春期是一个心理变化非常非常剧烈的阶段。我的孩子就出现前一天闹着不参加学校的活动,要提前回家,我的脑子还在反应怎么拒绝他的要求,第二天就是要和同学在一起,放假也不回家了,真是180度大转弯,青春期的孩子还真让人难以接受,家长要给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对于听话的好孩子,一是警惕孩子的叛逆期推迟,二是缺乏生命力,因此适当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把孩子推向独立的世界,减少他的依赖心理,让他们自己去体味生命的酸甜苦辣,并最终成为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