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曾是周朝的图书馆管理员,大概在他70岁的时候,周朝发生内乱,礼崩乐坏,战事频发,老百姓流离失所。
老子对周朝统治者非常失望,于是他辞官一路向西而去。
过函谷关的时候,老子遇到了函谷关令尹喜,尹喜向老子求道。刚开始老子再三推辞,可尹喜却一再坚持。老子被他的诚心打动,写下了《道德经》。
这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的老子和关尹子相遇的故事。
老子的《道德经》全文5254个字,字数虽然不多,却涵括了那个时代人类智慧的精髓,令人敬畏。
我们中国人,对《道德经》更是推崇备至,家家户户可能都备有那么一两本。
据说,就连很多外国人也是从小就看《道德经》,德国每四个家庭就有一本《道德经》,黑格尔对《道德经》也是推崇备至,承认自己的很多思想源于《道德经》。
可惜,有归有,能不能看懂却是另一回事。很多人都会简单的背几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对《道德经》全文,及深层内涵了解的真的不是太透彻。
即使参照一些学术讲解,也还是会看得云里雾里,一知半解。
究其原因,还是《道德经》太深奥,太难懂了。
针对这种情况,国家一级作家雪漠老师雪煮《道德经》,写了一套人人都够读得懂的经典著作《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
这套书总共分为四辑,全套书上千万字,将老子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从修道和妙用的层面,深入浅出,逐字逐句的给我们细细做了解读。
就像把一些生硬,苦涩,难以直接下咽的食材,通过煎炸蒸煮以后,让它们变得美味可口,易于消化吸收。
雪漠老师从小就读老庄,十八岁起,甚至把《道德经》和《逍遥游》录在录音机里,每日背诵。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知识的积累,他才得以在几十年后的现在有能力写出这样的一套著作。
雪漠老师在书中说,《道德经》很精炼,多一个字嫌多,少一个字不足。
老子的学问,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看似复杂,实则简单。
一、道,宇宙的原创力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对于这一句,雪漠老师在书中给出了他的解读。虽然道可以表述,但所有对道的解释,又都不是我们所说的道。
就像某些美景,我们肉眼所见的,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拿相机是拍不出来的,就算拍出来,也和我们眼里所见的不太一样。
还有某些朦朦胧胧的情愫,也是一样,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不可说,一说就错。”
书中的解释更妙,拿水做比喻。说它当下是水,但是气温一旦升高,它又变成了气;变成气后,它们自然就升上天了;用不了多久,它们又会因为高空的温度低,再化身成或雨或雪或冰雹,回到地上。
所以,你说它是水,是水蒸气,是雨雪冰雹,似乎都对,又似乎都不确切。
所以雪漠老师说,所有我们称为什么什么的东西,它都在变化。变化的那个东西就是老子所说的“名”,而促成这种变化的那个本体,应该就是老子说的“道”。它有本初性,也有规律性,是一种本体的存在。
二、无中生有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很多人以为“无”,就是空无一物,什么也没有的意思。但是,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无中生有”的“有”,又从何而来?
其实,“无”并不是空无一物,它是一种变化,也是一种能量,并非什么都没有。
万物之始,是无形无相的,一团混沌,具有无穷的可能性,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一种变化。
人们说起世事变迁,总会感叹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不仅是人,就连风景也没有完全不变的。无论多么厉害的摄影师,即使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角度,用同样的相机,也拍不出一模一样的两张照片。
这就是因为,这个世界时时刻刻都处于变化当中,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
有是缘起,无是性空。两者相互依托和转换——有生无,无生有。
三、善恶与美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初读这句话,真的不明白到底讲的什么意思。但看了这本书,我懂了。
原来这两句话的意思原来是说: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时,丑已经很普遍了;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时,恶已经很普遍了。
本书作者雪漠老师,进一步解释道,老子想告诉我们的是:人们不是因为出现善和美,才知道什么是恶和丑,而是因为流行恶和丑,才向往善和美。善恶美丑是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的。
所谓的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不要把它放心上。否则,看见丑的,我们向往美的,看见美的,又忍不住想据为己有;如果不能据为己有,又会心生怨怼,这些情绪和念头,都不利于修道的成功。
写在最后:
由于时间因素,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读全套书,但前面的这些内容已经让人欲罢不能,感觉茅塞顿开。于是暗暗下定决心,春节期间,一定要抽时间好好读完全套《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到时候再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