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经期延长的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常见原因与气虚、血热、血瘀有关。以下是主要的辨证分型:
1.气虚证
症状: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延长(超过 7 天),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无血块;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㿠白,小腹空坠,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常用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人参归脾丸,参鹿膏:适用于气虚下陷所致的经期延长,伴明显小腹坠胀、乏力者。
2.阴虚血热证
症状: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期延长,经量少,色鲜红,质稠;伴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常用中成药:
知柏地黄丸,固经丸:适用于阴虚血热所致的经期延长、经色鲜红者。
3.血瘀证
症状: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期延长,经量或多或少,色紫暗,有血块;伴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血块排出后疼痛减轻;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或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常用中成药:
益母草颗粒,少腹逐瘀丸:适用于血瘀症,以经期延长、经有血块、小腹隐痛为主要表现者。
4.湿热蕴结证
症状: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期延长,经量多或不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秽臭气味;伴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小腹坠胀,腰骶酸痛,口苦口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调经。
常用中成药:
妇炎净胶囊,苦参片: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经期延长,伴带下异常、小腹坠胀者。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气虚证:宜食小米、糯米、山药、南瓜、大枣、桂圆、鸡肉、牛肉、鳝鱼。
b.阴虚血热证:宜食银耳、百合、桑葚、黑芝麻、甲鱼、鸭肉、梨、莲藕。
c.血瘀证:宜食山楂、玫瑰花、黑木耳、红糖、醋、洋葱、油菜。
d.湿热蕴结证:宜食绿豆、赤小豆、薏苡仁、冬瓜、黄瓜、芹菜、马齿苋。
2.中医理疗
a.针灸:选取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位,促进气血流通。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b.艾灸:适用于寒凝血瘀或气虚者,灸神阙、气海等穴位温通经脉,改善经期腹痛、怕冷。
c.穴位按摩:按摩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有助于调节气血,缓解经期不适。
d.刮痧/拔罐:适用于血瘀证、湿热蕴结证。背部膀胱经(尤其肝俞、脾俞、肾俞)、腰骶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3.生活方式调理
a.情志调摄:保持情绪舒畅,避免精神刺激和长期抑郁焦虑,防止肝气郁结化火或导致血瘀。可尝试冥想、音乐疏导。
b.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夜间是阴血滋养的关键时期,熬夜最耗伤气血阴精。
c.适度运动:选择缓和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拳、八段锦,以促进气血流通。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d.避寒湿:注意保暖,尤其小腹、腰骶和脚部。避免居住在潮湿环境,经期不游泳、不盆浴。
e.保持清洁:特别是对于湿热证,需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防止感染。
调理期间需记录月经周期、经期时长、经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经量骤增、腹痛加剧、头晕乏力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避免 “错证错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