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字字是世界上最神奇的文字,每个人的字都是不同的,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中国的方块字世界闻名,仓颉造字的故事源远流长。传说仓颉为了造字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始成文字,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记得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教导下,非常重视写字,奶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字是人的第二张脸”,每每写字的时候总在旁边悉心指导。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奶奶去世,我便离开了充满童年记忆的小镇,回到了父母身边。父亲是海员,受家庭影响,也非常重视写字,每次出航前都给我留一些作业,每日一篇小楷,但小时的我非常贪玩,并不愿意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写字上,于是就用一些简单的笔画或类似于“人、口、手”这样简单字,草草应付。
小学时,有个姓毛的女老师,带着一副很高度数的“瓶底儿”——近视镜,她负责教我们的写字课,她把一些彩色的粉笔碾碎成细的不能再细的粉末,然后以水和开用毛笔蘸着当墨,上课时在黑板上用白油画的米字格里写字,每一笔每一画都教得很细致。很遗憾,孩提时代没有太珍惜,现在想来,能在黑板上如此教写字的老师着实不多。
成年了,天赐小丫,让我又有了一次机会重温写字。我在教小丫写字的时候,也和奶奶说的一样: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写字的基本要求是横平竖直,只不过又多了一份回味的感觉。我也在重新咀嚼着这些话,重新和小丫一起用铅笔练字。或许这就是传承,长辈们曾经的耳提面命成了一种潜移默化的习惯,当时没有意识到,过来之后才想起,才意识到原初的味道是那样美好。
写字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正襟危坐,凝神聚念,正心调息,双手伏案,将纸摆正,执笔要端,下笔如龙。写字要先审时度势、谋局布篇,胸有成竹之后一气呵成。字的每一笔都有其功用,彼此联系又相互制约,前一笔是后一笔的基础和方向,又对后一笔进行了限制和规约;后一笔是前一笔的发展和细化,又是前一笔的修饰和提升。
写字的基本要求就是:“横平竖直、间架结构”。横平竖直是尊重规矩、不偷不减、不歪不斜;间架结构是要摆正位置、疏朗有致、留有缝隙。练字就是与自己的就习惯对抗,通过起笔、运笔、行笔、收笔,逐渐消除错误习惯,形成正确习惯,如此往复。某个字若写的不好看,唯一的方法就是:坚持写下去。字写错了,不要擦掉,也不应该擦掉,点上一笔,找个空白重写就好了,这样的字才有回味,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写字不能急于求成,字若好看需要功夫。启功先生说:“所谓功夫是“准确”的积累。熟练了,下笔即准确,便是功夫的成效”。只有过程中的“慢”,才会成就书写中的“快”;只有过程中的“不舒服”,才会书写出一手“漂亮字”。写字就是一种重复,重复也是一种技能,重复练习成就了一手好字,重复岁月也便成就了生命之美。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相伴相随。写字和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俗话说:大笔写大字,大人办大事。性格方正的人,写字也方正;性格开朗的人,写字也舒朗;性格圆滑的人,写字也圆滑;心胸不宽的人,写字如蚊蝇。写字是个综合修养的事儿,特别是文人书法,字里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学养、才华和书卷气的积累,而不仅仅是“腕底”的功夫。
通讯并不是很发达的时代,书信是人们往来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见字如面”是常用的开篇语,笔的不同、字的迥异、纸的差别、墨的风格,都反映不同人的个性和不同时代的特征,见字确如见面。书信中,生动的画面感,在文字中体现,真诚的感情,依托文字展现。不同时代的书信,以及和书信有关的东西,都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印记。
从仓颉造字的过程来看,汉字,是自然的映像,是文化的体现,也是世态的折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魂,其精妙之处在于写字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修行;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释然;是一种内敛,也是一种狂放。练字时,是在有格子的纸上慢慢学习临摹;练成后,是在无格子的纸上尽情彰显个性,而这时,虽然看不见格子,但格子却已在心中。
写字和生活都需要慢得优雅,好的字是从一笔一划习练出来的,好的生活是从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字既写给自己看,也写给他人看;生活既活给自己看,也活给别人看。把想的东西写出来,把写的东西做出来,在付出与收获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
人生或许就该这样:慢慢写字,好好生活……
2018年1月30日星期二起笔
2018年2月1日星期四收笔
2020年3月9日星期一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