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随感| 自由生活:从减法开始(二)

不只对待物质是这样,生活中我们对待很多事务,尤其是精进学习更是这样。

说说我自己。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为了做到随时随地学习,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汲取信息,不让自己的脑子空置下来,上下班的路上、早起跑步时,我都会带上耳机听各种讲座,充实自己;上下楼的时候也拿出手机看微信公众号文章;吃饭的时候,刷微博,见到好的文章就转存到云笔记中……

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订阅了很多微信公众号,满屏都是未读的小红点,打开阅读的却很少;翻微信朋友列表,对着头像和名字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是谁……

我占据这么多信息,与学生辉占据过多的文具,不是一样的心理吗?

我怎么慢慢迷失在信息的洪流里了?

我为什么要不断地给自己生活中塞进这么多繁杂的信息呢?

怕失去,还是在炫耀?


梁文道在《专心吃饭》一文中写道:

“其实我们天天进食,又何曾试过每一餐每一口都专心地吃呢?吃早餐的时候看报纸,吃午饭的时间变成一场工作会议,晚餐吃的是‘电视汁捞饭’。我们有多久没试过好好地、一心一意地对待眼前的食物了?”

这不就是我时下的状态吗?所谓高效的利用时间,进行学习充电,不也是一种内心的焦虑吗?

担心被信息的时代抛弃,担心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内心有一种恐慌,来自数据的恐慌,来自信息的恐慌,来自知识的恐慌,于是,不断的收集各种信息,囤积各种谈资,让自己的脑子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垃圾场,而这些信息对自己有什么 用,怎么用,却无从知晓。面对庞大的信息洪流,自己的内心反而被搞得更焦灼、更无所适从。


我们有大脑也需要“断舍离”。


“众声喧哗。我们每天要面对 各种没有价值和没有意义 的信息,它们或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或是充满了陈词滥调。在这些信息日复一日的冲刷之下,我们渐渐失去了辨别和筛选精华信息的能力。我们主动或者被动地关注了太多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的人、事、物,这些东西塞满我们的头脑干扰着我的的思考和记忆。”

采铜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一书中,很敏锐地提出了当下人们的现状。

他认为:

“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头脑才能腾出究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更精微的思考。”

简化,做减法,才能让我们的思维变得集中,才不至于在众多杂芜的信息中迷失思考的能力。

当我领悟了这一点时,我放下了手机,关掉了蓝牙耳机。

我专心地烧饭,专心地咀嚼,专心地跑步……

那一天,当我专心跑步的时候,耳朵里没有所谓专家的道理、网红的聒噪,我突然发现宽阔的马路上,只有我一个人在奔跑,那一刻,一种更深刻的沉静与苍凉感油然而升,这种感觉是专家没有告诉我的,这种认识是他人无法体会的; 那一刻,我几乎要被自己感动得流下眼泪。

——我之前怎么就没有体会到!

我浪费了多少个初升的朝阳,我辜负了多少个早起的清晨呀!

那一刻,我下定决心:自己要更精简自己的生活,不被众多的物质诱惑,不被繁杂的事务羁绊,做回自己,找回自由。读书、写作、运动,足以体验生活的丰富,足以找到生命的价值。

自由生活,来做减法,放下,也许意味着得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