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太阳诱惑力实在太大,这么好的天气不出去走走对不住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
三人行,目标凤岭至瞻岐大岭古道。
因宝瞻公路改造提升工程正在如火如荼中,它的重头戏还在于沿途四座隧道,去天童方向所有的车辆恢复走原来的小白岭,寂静多年的小白岭似乎恢复了青春,一下子生机勃勃,热闹非凡。
我们换乘三次辗转到了勤勇村,那是一个有着辉煌历史的村庄,是农业学大寨的典范。村中房子整齐划一,我们仨在村中稍作停留与当地七十开外的三个村民聊了几句,告知村中房屋建成于1976年,当年村民齐心协力除了建造房屋还修建了水库,如今所有用水不付一分钱。许多年轻人因工作需要留在城里,所以村中老人较多。
在村民的热心指点下,我们朝凤岭走去,走出村口意外看见有一作坊,机器咔嚓咔嚓响着,往里瞄了一眼,惊喜万分。里面热气腾腾,四五个妇女加两个男人正在做年糕。靠墙有一个大灶,灶上一溜排四个蒸笼热气升腾,中间有一机器,米粉蒸熟后倒入机器上的大斗,由机器碾压后源源不断地吐出雪白的年糕,啊!那是小时候的记忆。望着从机器口流出来的年糕,我口水都快流下来。年糕出机器的一刹那,没有碰到一滴水,那是最美味的年糕团,满满的童年味道。
晚稻收割后,油菜种下了,小麦播种完毕,呼啦啦的北风刮起来,冬天到了,村民们都忙着打年糕,准备过年。村里的孩子们都往那儿钻,空气里也氤氲着年糕的香味,从大清早盯着浸泡的大米,舔着嘴巴,吞咽着口水,直到傍晚能吃到一口暖糯香滑的年糕团,那滋味扎在心里生了根。
我们一人一手年糕团捧着边吃边走,烫手的年糕团吃到嘴里暖在心里。不远处就是凤岭。
我是第二次来,五六年前到过这儿,但我还是找不到古道的入口,可能是这儿建设太快。好在路在嘴里,问任何一个碰见的路人,大家都能热情指点。水库到了,古道也开始了。
凤岭的古道,非常有特点,直上几乎九十度转弯,八九个转弯后已至岭顶。忽觉风声呼呼 ,衣衫飘起。见旁竖一木牌,上书“风割耳朵。”因此处已无诸峰遮挡,山风刮来势不可挡。若至寒冬腊月,朔风必如刀割耳。好直白的地名。站在此处向南眺望,翰东海,烟波万顷,象山诸岛,峰峦叠嶂,点点渔帆,让人心胸豁然开朗。
翻岭后的古道叫瞻岐大岭古道。我们继续前行。古道平缓由南往北,走了很长一段山路后山道由缓转陡,急剧上耸,累得我们气喘吁吁,真想停下来喝口水,以养精蓄锐,再攀新高。见前方有一亭子,上书“东山亭”,亭中有佳对:“好担一肩斜日归,可携两袖清风去”。东山亭对面为虎口岭,亭下是龙潭坑,亭前对联“大泽龙吟春作雨,前溪虎啸夜生风”,生动形象地写出此亭所处的地理位置。
爬完古道,原路返回。走在宝瞻公路上,路面沥青已铺完。宽敞的公路让我们自由横行,真爽!又到做年糕的作坊,他们工作已结束,我们欣欣然买了三袋又回到勤勇村。等公交时,见有一奥迪车向村口驶去,大胆拦下,请求搭车,司机爽快答应。
攀谈后,知道司机师傅比我小一岁,是土生土长的勤勇人,居然是我高中的校友。他说勤勇的房子如今非常抢手,只要一说出卖,你家门槛就踏破了。平时家用及荤腥食物等就去七公里外的瞻岐镇购买,蔬菜自己种着,即使没有种,左邻右舍也会送上门。这儿非常宜居。空气好,水土好,种上两三分地,能过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七嘴八舌后,一路满是回忆,一路满是欢笑。
我想到宝瞻公路改造完成,四座隧道作为太白蓝湾风景线的重要组成将更加实至名归。那时候,再去凤岭,再吃年糕团,我一定会牢牢记住带上咸菜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