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快消时代,希望我们能好好读一本书。其实我们需要的并不多,一本,能够让人思考,足矣。
我们带着几个思考来读这本书:我们在感受艺术的时候是在做什么?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你能做到什么程度?生活在大众认为的常规里是否就是妥的呢?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大多数人知道毛姆都是因为他最广为人知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我是在初中时读的这本小说(大多数的国外文学我都是中学时代读的,有了生活阅历之后再读感触决然不同)。这本小说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最能给盲目追求寻找的年轻人一点忙碌之余的想象,停下脚步抬头看看,寻找那份初心和内心真实的渴望。
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德,人到中年突然抛妻弃子,抛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只身奔赴巴黎等欧洲各地,开始画画生涯。在异国,他落落寡合,贫病交加,甚至为了创作一幅女人的裸体画,害得收留他的恩人家破人亡,这一切他主观上都浑然不觉有何不妥(只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人本身选择的结果)。最后流浪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那个如伊甸园般的世界,他心向往之。最后,贫穷与疾病将他紧紧包裹,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用毕生的力量在那座纯色的木屋墙壁上绘下惊人巨作,并随着生命的消失一同化为灰烬。斯特里克兰德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了绚烂的画布之中…
为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意了研读了一些有关保罗·高更的生平,并浏览了他不同时期的画作,有一些浅薄的认识。像塞尚和梵高一样,保罗·高更,是位极其孤独的艺术家,他为自己的希望和梦想而努力绘画,却很难为人所理解,高更厌倦欧洲文明和工业化的社会,对传统艺术的优美典雅也相当反感,他放弃现代文明,向往原始和自然的生活,在原始民族中寻找单纯和率真的艺术;在原始民族东方艺术,和黑人艺术中,创造出既有原始神秘意味,又有象征意义的艺术。他把绘画的本质看作是某种独立于自然之外的东西,当成记忆中经验的一种创造,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那种,通过反复写生而直接获得,知觉经验中的东西。他根本不屑于这浮世对艺术创作的禁锢,公开声明中铿锵有力地写着“逃离欧洲文明世界与一切人造和约定俗成的东西”。高更死后,作品渐渐被人们认可与赏识,他所为大众欣赏的更多是通过大胆色彩表现出的现实批判与艺术抽象的完美结合,以及作品给人带来的不羁却纯粹、奇幻却真实的强烈视觉冲击与内心感受。从画作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画风在到了塔希提岛之后有了特别大的转变,但都是这个艺术家脑子里的浑然天成的美好事物。
所以,我们再来看看最初的问题,其实已经有了一部分答案。
我们在感受艺术的时候是在做什么?
艺术是美,美是奇妙的东西、奇怪的东西,画家经过折磨灵魂才能从这混沌的乱世中将它找出来。艺术家把美创造出来,美可不是所有人都能辨认出来的。你要想认出美来,就必须重复艺术家的那种冒险。他唱给你听的是一曲优美的旋律,你自己内心要再次聆听它,你就需要知识、敏感性、感受力和想象力,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种能力。但每个人面对不同的作品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可以直视自己的内心,艺术没有肤色、语言、国界、信仰、阶级等的障碍。艺术是感情的表露,艺术使用的是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艺术是一种浪漫、一种性本能的表现。
毛姆的语言能让你瞬间理解什么是艺术家:“艺术家有一种世上其他行业成员望尘莫及的优势,不仅可以嘲笑朋友们的相貌和性格,还可以讽刺他们的作品”,是因为他们在意的根本不是别人怎么看,而是有没有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的表达出来。一个人掉进水里,他如何游泳是无关紧要的,游得好不好都无所谓,他不得不挣扎出来,别让自己淹死才是大事。
我们在感受艺术的时候,是在认识自己,感受生活,和周围的一切。
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你能做到什么程度?
首先,我们得问自己的内心,真正追求的是什么,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为什么斯特里特兰德愿意放弃前半生的所有,投身于画画,即使贫困潦倒也毫不在乎,更是从不后悔呢?我想不出别的解释,就是毛姆本人也只给出了一个可能的答案,那就是灵魂的渴求。是不是他的灵魂中有某种深深扎根的创造本能?生活的各种环境把它扼杀了,但是它依旧顽强地生长,如同癌瘤在活组织里生长那样,直接把他完全控制了,迫使他不可抗拒地付诸行动。我们可以把这种精神性的倾向叫做——皈依,皈依会在各种形态下发生,通过许多方式实现。有些人需要经历大灾大难,如同一块磐石会被咆哮的洪水击碎;但是,有些人的皈依则是循序渐进的,如同水滴石穿那样。斯特里克兰德具有狂热者的单刀直入和信徒式的义无反顾。
无论是大灾大难后的顿悟还是水滴石穿的循序渐进,我们终究会发现,我们的本能一定会带领我们追求着美好的事物而去,这种美好是自我世界的美好,每一条岔路口的选择都是内心必然的选择,它维持着某种平衡,即使“皈依”后的生活在大众看来食不果腹穷困潦倒甚至背负各种恶名,但是这和内心世界的满足依旧保持了一个平衡。而现在的我们时常被各种事物缠绕、迷惑,为了社会关系、亲密关系把面具戴的天衣无缝,连自己都以为在戴面具的过程中自己实际上成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但是,在他们的文字、谈吐、行为里,那个真实的人把自己毫无防范地交了出来,“他虚张声势只能暴露他的空虚。涂了油漆充作铁器的板条,刮掉漆皮还只是板条。装出来的特殊个性难以隐藏住平庸的头脑”,在眼光锐利的观察者(或者说内心纯粹的人)眼里,没有谁能生产一件最无心而为的作品,因为无论这件作品如何,都会透露他灵魂深处最隐蔽的秘密。
所以,如果找到内心真实的渴求,你会为了理想抛弃所有吗?慢下来,不着急,只要是真实的你,一直行走在路上,时不时抬头看看月亮。
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
生活在大众认为的常规里是否就是妥的呢?
我们每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孤独的,这是残忍且注定的事实。每个人被禁锢在一座铜塔里,只能通过符号与我们的同胞交流,可这些符号是没有共同价值的,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设法把我们心里的珍宝转送给别人,求他们慈悲为怀,但是他们却没有能力接受它们,于是我们只好孤独地前行,肩并肩,却不能一直走。无法了解我们的同胞,同胞也无法了解我们。
所以常规就是正确?大众意识就是正确意识吗?我们珍视或看重某件事,不是因为它本身的内在的固有的价值或意义,而是因为我的珍视或看重才使他具有价值或意义。
塔希提岛上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情,他们远离了这个世界先进的文明,远到物理上需要用四天才能到达。但是他们生活得很幸福,很简单,很单纯,没有多么大的雄心壮志,也没有人要求你去做任何事,没有规定什么年纪应该做什么,没有什么“常规操作”。如果说那里有一天会因为某件事感到了骄傲的话,那一定是因为想到了自己当时通过辛勤劳作而获得的成果。所以心灵在那样的伊甸园,人世的恶毒奈何不了他们,他们也不在乎世人的攻击。
生活在大众认为的常规里是否就是妥的呢?相反,自己宁静致远,就是把生活糟蹋了吗?书中那个闻名遐迩的外科医生,一年一万镑收入,娶一个漂亮的妻子,自诩成功,鄙夷别人“避世”的选择,这就是成功吗?这取决于你怎样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你对社会应当承担什么责任,对个人有什么要求,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好好生活,去做你最想做的事情,在你喜欢的环境里生活。从思想负担中释放,对其他东西都不必介意,表扬还是苛评、失败还是成功,都坦然面对。用你的心去看月亮,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月亮,却也是千千万万个不同的月亮。
所以,最后一个问题,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