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
贾南风一党被诛杀后,这次轮到赵王司马伦掌权了,依旧是发诏大赦天下,并且自命为使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效仿司马懿、司马昭辅佐魏国时候的情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是一句很熟的成语,司马伦的所作所为已经是宣示将要篡位。
除了自封官职,作为收拢人心的手段,他同样封了一大批人的官职,其中,孙秀作为中书令,同时掌握兵权。看似司马伦掌握大权,但由于昏庸愚昧,实际上文武百官都听命于孙秀,司马伦只是象征而已。
司马伦和孙秀把弄权柄,亲近小人,政事毫无建树,百官也是失望至极。其中淮南王司马允就准备对他们下手,私下里训练士兵,准备讨伐司马伦。而司马伦也知道这一点,准备收回他的兵权,因此下诏书封司马允为太尉,明升暗降。司马允是个明白人,一看诏书就知道目的了,立马撸起袖子,号召士兵讨伐司马伦,可惜功败垂成,对赵王府攻了一天,打的赵王毫无还手之力,可惜始终没有进门,最终被内奸所杀。按照司马繇诛杀杨骏的套路,就应该先放把火,然后一边射箭,一边进行心理攻势,可惜司马允没有采取这样的策略,而轻信他人反被杀。
司马允被杀后,孙秀和司马伦更是不可一世,直接建议赐给相国司马伦九锡的殊礼,获得九锡就离帝位只差一步,百官不敢有什么议论,只有吏部尚书认为凭借司马伦的功劳还不至于得此荣耀,而且加九锡本来就是临时的措施,不能成为惯例。看到竟然有人议论,司马伦的党羽张林就想杀鸡儆猴,想以刘颂为张华乱党为名,除掉刘颂,只是被孙秀所拦。该走的流程都走了,司马伦还是加了九锡,这样离皇帝的地位就更近了一步。
从此,主持国政的框架就是司马伦加孙秀,名义上是司马伦主持,而实际上由孙秀把持,孙秀为人狡诈阴险。让这群人主持国政,不用想也会知道肯定会搞得乌烟瘴气,加上有兵权的宗亲在外,下一次的政变发生只是迟早的事情。
司马伦这个人除了昏庸还特别迷信,为了登基,他派牙门赵奉对外忽悠说,宣帝司马懿有神语:“司马伦应当早早入西宫”。西宫代表的就是皇位。对于皇位的渴求已经让他迫不及待了,要登基当然不能只靠这些神灵护佑,司马伦也知道要活在当下,安排自己的心腹开始行动。义阳王司马的作用是威逼迫晋惠帝交出皇帝玉玺和缓带,并起草禅让诏书。尚书令满奋的作用是把皇帝玉玺和缓带交给司马伦。左将军王舆、前军将军司马雅的作用是帅军入殿,震慑众人,压低众人的反抗心理。这样一来,百官没有人敢违抗,司马伦可以顺利的入宫了。当然,不能自己主动入宫,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官员先劝司马伦以社稷为重,登皇帝位,司马伦先是假意辞让,然后百官继续劝谏,最后司马伦无奈之下,接受百官的意见,践皇帝位,显示自己对权利没有太大的渴望。
成为皇帝后的司马伦更是进行大肆封赏,先将司马衷送往金墉城,尊称为太上皇。然后对属下一干人党大肆封赏,超阶越次,不可胜记,同时贡献了一个成语,狗尾续貂,封赏的人太多了,官员帽子的貂蝉都不够用了。
大权在握的孙秀对于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yóng)很是忌惮,这三个王兵强马壮,各据一方。孙秀采取的策略是在三个王身边安插自己的亲党,同时给三王加赏赐,以示优崇。
可惜司马冏不是贪恋小恩小惠的人,在诛杀贾后一党后,司马冏就对自己得到的赏赐不满意,现在看到赵王称帝,朝政混乱,百官敢怒不敢发,感觉是时候兴义兵,诛逆臣了。
司马冏派遣使者昭告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yì)等,向征、镇、州、郡、县、国各地传布檄文:“逆臣孙秀,迷误赵王,当共诛讨,有不从命者,诛及三族”。
司马颖的反应是跟随,司马颙的反应是不跟随,并且扣了司马冏的使者,派遣大将张方助司马伦,只是半路上,听说司马冏和司马颖联合,兵力强盛,又召回张方,依附二王。
听说三王联合起兵准备攻打自己,司马伦的反应竟然先是伪造司马囧的奏折,奏折上说道:“不知何贼突然围攻我,臣懦弱无法自救,乞求朝廷派遣禁军救我,使我能够回到朝廷领罪。”,司马伦把诏书宣示内外,迷惑众人。之后派出各路兵马前去讨伐三王。
在这期间,愚昧不堪的司马伦与孙秀日夜不信士兵反信仙,认为祈祷鬼神可以帮助自己获胜,就连对战的日子都用巫师来决定,更搞笑的是派人在嵩山穿着羽衣,诈称自己是驾鹤登仙的王子乔,写书说司马伦帝位长久,不会失败。
可惜,这套装神弄鬼的东西只能欺骗普通民众,军事的胜利还是要靠将帅素质。
司马伦派出张泓与司马冏作战,屡破司马冏。在这期间,孙秀对外诈称已经攻破司马冏的兵营,抓到了司马冏,稳定人心。
孙会、士猗和许超与司马颖在黄门会战,大破司马颖,杀伤万人,司马颖兵力大损。而司马伦对这三人都进行赏赐,直接持节,对军队有同等的管理权,从此,军政不一,为后续的败仗埋下伏笔。而吃了败仗的司马颖接接受谋士劝谏,趁着对方新胜,士兵骄慢,选择军中的精兵对战三人,获得大胜。
孙秀和司马伦自从三王起兵就一直胆战心惊,生怕身边的官员和士兵诛杀自己,等听到司马颖大胜的消息,更是慌了神,等到孙会、士猗和许超三人落败而回。孙秀一会想着带着余兵进行作战,一会想着把宫室烧毁,一会想着带着司马伦东向入海,反复不定。
百官一看这种情况,就知道司马伦不行了。于是,左将军王舆和尚书司马漼带着七百人从南门入宫,同时三部司马作为内应,在中书省诛杀孙秀、士猗和许超,又召集朝廷八个部门的高级官吏上殿,令司马伦下诏说:“我被孙秀所误,招怒了三王,现在孙秀已被诛杀。应该迎接太上皇复位,而我将要归田养老”。
传诏的士兵用驺虞幡解除了司马伦的士兵,同时将司马伦和晋惠帝司马衷互换场地,迎晋惠帝回宫,而司马伦及儿子则被押送到金墉城。
司马衷重获帝位后,大赦天下,派遣使者慰劳三王,这些行动估计也不是这位白痴皇帝所想到的。一天,梁王司马彤上表说道:“赵王司马伦父子凶暴叛逆,应该诛杀”。司马衷表示同意,过了几日,就派人赐司马伦死,同时将其儿孙一并捕杀。自此,赵王司马伦也在金墉城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王之战,持续了六十余日,涉及多个部门,战死人员有十万之多,相比于前三次宫廷政变,这次显然波及范围更广,同时对社会的的损害也更大,为后面的诸王叛乱树立了一个示范,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司马伦在这个过程中简直是愚昧不堪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