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感情的表露,感情讲一种芸芸大众都能听懂的语言。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
五年前,我是读不懂毛姆的书的,说不懂,倒不如说没有读完的心境,觉得偏哲学,会枯燥,淡而无味,那时更爱鲁迅,毫不吝啬的褒贬修辞,犀利的笔锋,字里行间像一把刷子,刷掉糊在墙上的一切标语,刷出了一个新的世界,独特的,个性的,鲜明的!鲁迅先生的文字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现在我更推崇读毛姆的书,我惊叹于他有种能够毫不起眼的就写出精准的观点的魔力,彻底折服。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故事是围绕一位画家展开的,这本书运用了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就像作者本人一样,独具一格,像回忆录,像传记,又像随笔,有人说文中画家是以高更为原型的。
我不理解这位艺术家追求理想的决心,唯一有所感触的是文中提到他画的树叶是蓝色的,他的画颜色是鲜明亮丽的,让我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当时我并不知道文中的画家是以高更为原型的,直到看完全书,好奇心驱使才查到,虽然文中没有点明画的名字,但第六感告诉我就是《大溪地之山》,唯一一副我临摹过的高更的作品,怪不得我画的不好,因为画家倾注于画中的热爱和激情,是我完全达不到的境界。
《大溪地之山》,保罗·高更
抛开主人公的故事,我更执着于毛姆对文字的运用,他能够轻而易举的,三言俩语说明白一个道理,我坚信他读过很多书,并且有丰富的经历,才有如此的文笔,真实尖锐,坦诚明理,不是惊世骇俗,只是尽可能以哲学的角度表述事实。
朋友们都说我懒,公众号每月更新的次数一只手就够数了,我打着对读者负责的名号,掩盖着让我惶恐不安的事实,是真懒...
我到底在写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我想圣人都无解的问题,我是不是想太多。
但自省是必要的,每一天,每一年,每一个年龄段,虽然活着的意义自始至终无解,但不能停止思考这个问题,价值,在每个人心里是不同的。
我们不断的催促自己成长,不断的跟年岁赛跑,不断的想着如果遇到什么事,或者要做什么选择时,我们要怎么办,要怎么选择,怎么选择才不会后悔,我们有时候渴望成为别人,有时候又那么渴望自我。
《雅各与天使搏斗》,保罗·高更
有一点是不变的,读书,看一本书跟一百本是不一样的,一千本,甚至更多,但不要妄想你要找的答案在书里,我很赞同毛姆的观点,没有哪本书能一劳永逸的指引你该怎么做,所以要大量的阅读,多读读书吧,我说这些是因为我读书少,见解浅薄,所以再次强调,多读读书吧。
不是为了成为别人,不要停止思考,多读读书吧。
也许只是我本质里的一种怪癖作祟,就是在那些日子里也十分强烈,我感觉这样生活着,做大多数人中一分子,一些东西却失去了。
—《月亮与六便士》,毛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