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姜维的,我就简单的聊下我对于这位将军的浅薄理解。
文武全才,自负其能
姜维,21岁被举荐为群上计椽,23岁提拔为州府从事,25岁因父亲的功劳而被任命为中郎将,主管一郡之军务。27岁投蜀,受诸葛亮青睐,寄予厚望。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这是诸葛亮对蒋琬说的话,可见诸葛亮对他的评价甚高。虽说史书并没有详细说明在加入蜀汉阵营前姜维的才干,但凭诸葛亮此番话语,也可知姜维是个文武兼济的人才。当然,从他的履历来判断,我们也可大概知道,没有能力的人,是无法完成这样的升迁的。再加上与赵云的对决,让世人知晓其武艺的高超。
姜维的能力,更多的还是在投蜀之后体现出来的,平定内乱,稳定蜀国,数次北伐,让他国不敢小觑,这些作为,都足以证明姜维的才干在那个时期是拔尖的。
所以说,文武全才,是毋庸置疑的。但可惜的是,数次北伐都宣告最终失败,原因有很多。我们无法去改变别人,所有只能从自身去找原因。
今天渔夫就带大家走入姜维的内心,寻找失败的根源。首先我们暂且抛开他忠贞不二的节操和报孔明知遇之恩这两种因素,走进他的内心,倾听灵魂的独奏。
在我小的时候,父亲就战死沙场了,虽然很悲伤,但我为父亲感到骄傲,我长大后也要成为这样英勇的人。我努力读书,勤练武艺,只想有一天能一展胸中抱负,流芳百世。父亲的去世,对我的成长,促进很大。我家不是很有钱,所以需要不断去努力,让母亲过的好。我不断地给自己定目标,不断地达成,不断地升迁。
直到有一天,诸葛亮来了。周围郡县都望风而降,我本忠贞,正想与大名鼎鼎的卧龙一战,奈何被人诬告,太守弃我而去,周围城池都不容我,所以我就投了诸葛丞相。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多年来苦学一身本事,不能这么早就埋入黄土。来到蜀营后,诸葛亮十分重视我,甚至收我为徒,悉心教导于我,在这里,我才发现,原来我比自己预想中还要优秀。没过多久,我就被拜将封侯。老师去世时,我临危不乱,将大军带回国家,立了大功。到了蒋琬、费祎主政时期,为蜀国安定,我率军四处征伐,讨贼平逆,逢敌必胜。
等到我主持大局时,年纪已快50了,而我的志向还没有实现,凭我的能力不应该止步于此,所以我开始了北伐,然而残酷现实却一再打击着我这半拉身子已入黄土的人。回头想一想,一生至此,未尝一败,荣誉就像家常便饭,突然的打击总是让人晕头转向。身为诸葛卧龙的徒弟,我怎么能失败,我一定可挽回局面,而且我已年近50了,岁月不饶人!
就这样,我为了我自己,连续进行了十一次北伐,皆以失败告终。
真正的斗士,孤独的你
我相信,每个人在做事时,都会有自己一些不能诉诸于人的小心思,姜维也不例外。当然,上述的只是内心的一方面,而很多事情并不是单方面因素所左右的。在姜维内心中,真正驱动他去做这一切的,是理想。
姜维是个注重恩情的人,或许他也在诸葛亮身上找到了父亲的感觉,这两个男人为国家甘愿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影响是一生的,所以姜维的结局,貌似也就注定了。
另外,宦官的打压也让他身心憔悴,多年来的北伐,寸功未尽,又身居要职,岂不遭小人刁难?因此只有继续北伐,立下大功才能立足。当然,很多人是反对姜维去北伐的,但他依然坚持这样去做,历史已然告诉了我们,接连的北伐是错误的。
虽然是错误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这个人物的热爱。因为,他才是真正的斗士!蜀汉国祚,一代人的心血,念当初,刘关张桃园结义,刘皇叔三顾茅庐,历经重重磨难,等到大家头发都白了,才建立起这偌大蜀国,距离实现汉祚绵延,国家一统还有不少的路,但大家都走不动了,诸葛先生继承逝者遗愿,呕心沥血,北伐中原。奈何岁月催人老,在这条道路上,怕是也将走不动了。有生之年,幸遇姜伯约,当二人相遇的那一刻,我相信诸葛先生心里已经确定了,他就是这条道路接下来要走的人。
这条路,不是那么好理解的,那一代人已经老去,化为黄土,他们的理想在今人看来,只是个笑话。但姜维能理解,自始至终,他都铭记于心。我想,应该在某个宁静的夜晚,灯火辉映下,诸葛先生与伯约促膝长谈,敞开心扉,像朋友一样,聊过往,聊人生,最后,二人相视而笑。
姜维,他是理想的继承者,他继承了一代人的梦,他独自一人扛着理想大旗,孤独地行走在无法逆转的时间河流,任风雨瓢泼,亦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