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二月十五的花朝节,是与元宵节、中秋节同等重要的盛大节日。在这一天,草长莺飞,万物复苏,人们去郊外踏青赏花,市集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饰品,热闹非凡。到了武则天时期,花朝节更为盛行,武则天在这一天号令宫女采集鲜花制作百花糕,遍赏群臣,一时间觥筹宴饮,吟诗作赋,从宫廷到坊间,上行下效,举国同庆。这一风俗一直沿袭到宋代。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政局动荡不稳,许多文人雅士避乱隐居,吟诗泼墨、插花艺术便成为他们表达思想情感的工具。南唐后主李煜对插花艺术也有独特贡献,正如其《相见欢》中所写:“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因为爱惜花,怕花被风吹雨打,所以把它拿到书房里插置。李煜创办了最早的宫廷插花盛会,即“锦洞天”。据《清异录》记载,李后主“每逢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
这一时期用于插花的花卉品类并不局限于名贵花卉,而是就地取材,奇花异草、山花野草不拘一格。插花器具由铜器、瓷器扩展到竹筒、漆器。插花形式也更为多样,出现了壁挂、吊挂等形式,还有人发明了一种能固定花材的新型容器“占景盘”,盘中有许多铜筒,这样便于花枝直立,更好地展现花朵的神采。
两宋:四艺之首,满城尚花
从汉代到唐代,插花艺术从萌芽到兴盛共经历了上千年的漫长岁月,从佛前供花、宫廷插花、文人插花到民间花事,不同时代的插花史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审美。然而,没有一个朝代的人像宋人那样爱花、惜花,将花事融入日常生活。扬之水在《宋代花瓶》中说:“宋人对花的赏爱,很少再有狂欢式的热烈,而是把花事作为生活中每一天里的一点温暖,一份美丽的点缀。”
在宋代,插花艺术与焚香、点茶、挂画并列为“四艺”。花、香、茶、器都不是宋人的创造,却被宋人赋予“雅”的内涵,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提炼并赋予其高雅的情趣,为这些艺术品类奠定了风雅的基调。“瓶花”一词最早出现在诗词中是在宋代诗人俞碱的《中山别墅》:“村居何所乐,我爱读书堂。阶草侵窗润,瓶花落砚香。凭栏看水活,出岫笑云忙。野客时相过,联吟坐夕阳。”在作者看来,闲居村舍,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读书,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台阶上绿油油的青草,案头上摆放着花瓶,花瓣落下染香了砚台。宋人史文卿在诗作《惜春》中写道:“惜春只怕春归去,多插瓶花在处安。”害怕春天匆匆逝去,所以要插花,以“留住”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