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我国的心理学、“成功学”、心灵鸡汤类出版作品都大幅度地在传播着一些来自外国的“优良作风”,其中让我比较有印象的就是那个日本的刷马桶的故事:清洁工人的打扫马桶的标准就是里面的水能直接饮用。
我不否认这确实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在严谨性上的体现,我只是想问一句,为什么不学习我们自己有的好传统呢?
我在农村长大的,在那种没有瓷砖的粗糙地板上,总是落满灰尘。在天花板上,是各种动物的活动的残存物。我们是要干活的,很重的农活,没有人有很多的时间去打扫这一切。
但是农村,在中国,不论是哪个地方的,都有着晨起清扫的习惯。这一切,都是由我们这些小屁孩干的,大人们忙。
所以我们都是爱干净的,只是因为环境不同,我们是没有这个条件的。
到了城市上学那段时间,我们近一个月或者半个月就要刷地。每次在把那地板刷得蹭亮,天花板和一大块一大块的玻璃上都闪闪发光的时候,我总是感觉不自在,总感觉少点什么。
后来我当了两年军人,在那两年里面,我发现在集体中是多么压抑。我在那两年,用了不知道多少时间刷地,大刷子,小刷子,牙刷。用抹布擦地,用钢丝球蹭地。把身边所有的一切都有板有眼地归置在一起,就像电视里面你们看到的那样:被子是豆腐块,各种东西都是方的。
我把自己的所有东西都放置好了,却不知道应该把自己放在哪里!
我一直记得小时候只有在过年之前才会大搞卫生,那是为了迎接即将回家的父母,为了迎接各路神灵,为了新的一年。
我依稀记得小时候每次搞卫生家里的老人都会和我们说:那最边上的那地方就不要搞了,给那些小动物一个容身之所。所以我当时是从来不把上面有蜘蛛在的网给打下来的。
我们给了蜘蛛生存之地,它帮我们吃掉了蚊子;我们给了燕子一个家(它们喜欢住在灯管上),让我们多了太多的笑语。而现在的我们,把一切都搞得如此干净,这个世界,除了我们,什么都没有了。
我现在在家,还是保持着一天一小扫的习惯,但是我始终为那些小家伙们留着一片地方。我知道,在一个“绝对”清洁的世界中,我会孤独。
水至清则无鱼,不要把一切都搞得太“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