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部分摘自《日敦社幼师学园》
现在幼儿园里流行一个词,叫“消极等待”。
老师们说,排队喝水是消极等待,排队洗手也是消极等待,就连排队玩游戏、滑滑梯,都成了消极等待。
那么,到底什么是“消极等待”呢?很多老师表示搞不清楚。有专家说,不能让孩子没事做,干坐着十分钟以上。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排队是很常见的。买票要排队,超市结账也要排队。如果孩子从小不学会耐心等待,将来怎么适应社会呢?
一、幼儿园里的“等待时间”真的需要被教师填满吗?
幼儿园一项活动结束后,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孩子们排着队等待如厕时,教师忙着提供材料,播放手指谣;餐前洗手时,教师举着绘本轮番讲故事。我们似乎形成了一种集体潜意识:必须用“积极等待”填满所有排队间隙。
而在德国柏林米特区的一所通过「INFANS日托质量认证」的幼儿园中,研究者观察到教师在晨间材料分发环节的独特处理方式:
当孩子们排队领取绘画工具时,教师会依据《柏林教育大纲》倡导的“情境响应原则”,根据当日儿童状态动态调整等待节奏。这种教育智慧体现在——当孩子自发开始观察窗外的鸽子时,教师会暂停分发并后退两步,为自主探索留出空间。
德国教育家韦瑟特提出“非结构化社会学习”理论,强调随机产生的社交空白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在自然等待中,孩子们会自主产生轮流观察、分享发现、协商规则等真实社交行为,这种内生性的互动质量,远高于教师设计好的游戏。
于是我选择观察那些未被“安排”的等待时刻,发现了更生动的成长图景。
二、那些未被安排的“等待时刻”
现代教育总在追求“零空白”的时间管理,却忽略了等待本身就是重要的生命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未被结构化填满的等待期,恰恰是儿童发展内在秩序感和自我调节能力的黄金时段。当我们用各种材料占据所有等待空隙,就像用积木塞满收纳箱,反而挤压了想象力的生长空间。
在一次等待孩子们排队洗手喝水时,有个女孩对我说,老师,我想趁现在给小朋友们表演一段舞蹈!于是我们开启了班级才艺展示,孩子们勇敢的站在前面唱歌,跳舞,毫无拘束。这种情况下,不正是一种自信心的培养吗?
当教师停止用外部刺激干预等待,孩子们开始展现惊人的创造力:数地砖花纹、编云朵故事、研究衣服纽扣的排列规律......这些看似“无所事事”的时刻,实则是儿童建构认知的隐秘路径。
转变会发生在教师退后一步的智慧中:
1. 从“填充者”变为“观察者”:记录孩子们自发产生的等待游戏,发现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2. 从“干预者”变为“翻译者”:将幼儿的随机发现转化为教育契机,比如说:“刚才有人注意到影子的秘密,我们要不要做个光影实验?”
3. 从“安排者”变为“共建者”:和幼儿共同制定“等待公约”,用他们自创的“地砖跳房子”“悄悄话传声筒”等游戏来丰富等待文化。
三、等待的终生价值
在银行、医院、车站的漫长队伍里,没有人会为我们准备玩具或游戏。幼儿时期经历的“有质量的等待”,正是在培育未来社会公民的核心素养:
1. 延迟满足能力:体会期待本身的美好;
2. 环境观察力:在寻常处发现不寻常;
3. 心灵弹性:不确定性共处的智慧。
当阳光穿过彩窗,我听见童声在轻轻数着:“这是红色王冠,那是蓝色小船......”那些我们曾急于填满的等待缝隙里,原来藏着整个银河的星光。
把等待的权利还给孩子,不是教育的偷懒,而是对生命成长节律的敬畏。当我们不再执着于制造“积极等待”,孩子们反而获得了更珍贵的礼物——在时光的褶皱里,学会如何与自己的心灵温柔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