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前,与李志鸿约好,周六下午到学校共同完成微课的录制。
周六下午,打车到学校。路上,司机一直在说一个话题----人生在世,要对自己好一些。
开车的师傅今年36岁,家住扬州广陵区。其岳父在2018年的春节后过世。岳父去世之前13个月,被查出肺癌晚期。当时,医生推测,老人可能活不过3个月。
岳父有两个女儿,除了开车师傅的爱人,另外还有一个女儿。
得知岳父身患肺癌,且已是晚期的讯息之后,做女儿的还有做女婿的,明知道人已不得救,但还是卖了一处房产,凑了几十万给老人医治,硬生生地将老人在身边比医生说的时间又多留了一年。
已是做到这样,但开车的师傅还在后悔:如果最后一次,老人在春节期间到医院去,也能如平时一般得到相应的治疗,可能老人还能再多活3个月……
一年又三个月,陪着岳父家里、医院来来回回那么多趟,看到了太多人生病后的无奈与不幸,因此,师傅反复说着:“人,说没就没了,所以在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好一些。”
一起坐车的除了我,还有子谦。如我一般的年龄,如我一般的阅历,能够理解司机所说话的意思,且又能使自己的行为不被影响到。但是,子谦呢?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聆听效果。就像,老人们常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那么,对于子谦一般的孩子们而言,更需要什么呢?
我想,更需要的是这八个字----严以待己,宽以待人。
其一:严以待己。
这是不是与人们常说的“对自己好一些?”相悖呢?
其实,一点也不。因为对于尚在发展中的人--孩子们而言,“严以待己”就是对自己“好一些”。唯有,对自己严格要求,才能让自己知道的越来越多,能做的越来越多,对他人的帮助越来越多,对社会的价值越来越多,也就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因此,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才是真正的对自己好一些。
这一点,其实不仅仅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如此,就连我们这些成人也是如此。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早就已经指出----21世纪的人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为此,“对自己好一些” 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其二:宽以待人。
在对自己严格要求的同时,要对他人宽容以待。
比如,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不要斤斤计较,应多包容。这一点,子谦一直做得很好。从上幼儿园,参与集体活生活开始,就与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即便是在与同学有纠纷的时候,从来都是自己处理,不给老师、不给家长添麻烦。
再如,我在教学巡视的过程中,发现个别班级出现空堂,都是先代替上课老师照顾好学生,再一边安排学生去找应该到岗的老师,一边联系教务处高淼,了解上课老师未能按时到岗的原因。在保证孩子们有人照顾和看护的前提下,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另外,在巡视的过程中,也常会看到地面上有纸屑等垃圾,总是第一时间先捡拾,当发现比平日更多的异常情况,再及时告知班主任或在行政会议上提出,以引起大家的注意,促进问题的解决。
……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这些都属于正常范围内的概率事件,就如测量一定会有误差一样,课堂出现空堂、校园地面上有垃圾等也都是小概率事件。对待这样的事件,正确的做法是,首先正视,然后重视,最后干预。
在此过程中,也要注意处理事件的先后顺序。以“地面上有垃圾”为例,是先捡拾再通报?还是只拍照通报而不捡拾?不同做法背后折射出的就是不同的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
回顾已有文字,我想再次强调以下两点:
其一,对语言的理解与年龄和阅历有关,所以面向孩子说话,我们要注意措辞;
其二,什么是“对自己好一些”?“让自己变得更好”就是“对自己好一些”。
为此,我们需更多指向自己、聚焦自己,以对自己加压,为他人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