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前和同事晚上去跑步,后来我改到了早上,六点起床去跑步,并且希望同事也能一起,但是她认为“自己很懒”“做不到”“坚持不下来”,尽管我极力表示“非常简单,只要你想就一定做得到”,但是最终她还是没有养成这样的习惯。
那个时候我差不多是抱持着“只要心愿足够强大,就可以坚持下去”,后来自己也没能坚持晨跑,而原因却是因为自己办了健身卡,这样一个借口就完爆了自己运动的意念。
我越来越感到坚持这件事多么困难,一点小小的意外,一个微弱的偷懒的念头都可能让一切前功尽弃。老实讲,我是非常羡慕那些有着超强自律精神的人的,我也一直在通过各种办法在锻炼自己养成各种好的习惯。什么“21天习惯养成”“100天行动”,21天的习惯并不难,但是21天之后很可能依旧故态萌发,100天或许是个足够常的时间了,但是目前还没有习惯坚持这么久没有放弃的。
等等,没有吗?似乎有一件事是我坚持了十多年的了:阅读。这大概是一件因为爱好而养成的习惯吧,这么多年当然不是每天都阅读,也不是看的所有书都是有用的,但是确实没有被要不要放弃看书这样的想法困扰。
2
然后我看到了李笑来老师关于坚持的看法,笑来老师说他的系统里根本没有坚持的概念,如果需要坚持的意念来推动的事情都是没办法坚持下去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所谓坚持其实不就是理智上要做但是情感上排斥的时候所强力推动的心念吗,一件事你潜意识里是不想做的,能做好吗,能持续吗?
目前来看,我凡是想要坚持下去的事情无一例外的都放弃了,而真正我一直持续做的事情我并没有“坚持”这样的想法,因为这就是我想做的,所以我一定会想方设法都要去做的。你大概不会听到一个喜欢打游戏的人说他“一直坚持打游戏”吧。
阅读这件事,我认为还是很积极的,所以它带给我的都是享受没有负担。但是很不幸的是,我们很多的兴趣都没这么好,而我们认为确实需要做的事情又不是我们喜欢的。所以大家只好给自己定下了很多目标“坚持不打游戏”“坚持早睡”“坚持写作”,然后无一例外都只能在有限时间成功,并且对当事人来说这个过程很不轻松。
李笑来老师提供了三种不需坚持也能做好事情的技巧:一、为事情赋予重大意义;二、思考如果不做会有那些负面影响;三 、通过社交学习。
3
第一个技巧为事情赋予意义,我认为出了赋予意义,还可以让它变得有趣。在行为判定上,一般意义和重大意义具有不同的优先权,所以赋予重大意义确实确实提高了我们的行动力,但是还是那句话,人不是绝对理智的,人是会因为一些很无聊的事情而放弃做更重要的事情的,这种情况我们一定都遇到过。就算你将事情的意义拔高到拯救人类了,有时候我们也会为了睡个懒觉而放弃拯救人类。况且,作为这个意义的创造者,也许并不会被轻易被这种重大意义迷惑。
所以真正有效的还是让事情本身变得有趣。拿我来举例子,阅读对我来说没有什么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是阅读到一本好书是为让我灵魂战栗的,而获取的知识会让我在像别人展示的时候获得满足感。正是这两点让我始终对阅读感兴趣,而且似乎越来越感兴趣。
至于第二个技巧我是存疑的,“知道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对事情的利弊分析并不足以构成行动的推动力。我想对于许下了“坚持做这件事 ”的人来说,应该对这件事的必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所以障碍不在于理性认识而是感性认识。我知道早起早睡、锻炼身体的好处,也明了不做这些会给我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依然没有能坚持下去。
第三个技巧确实是有用的,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比一个人更容易坚持。早起跑步的那一段时间之所以坚持了很长时间,是因为室友和我一起,基于某种自尊心以及有人陪同的感觉,我确实比自己单独坚持的时间更长。伙伴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即陪同者和监督者,这两个身份都是能促进我们完成事情的。更进一步,即使只是具备一种身份,也具有促进的身份,具体的应用就是,将自己想要养成的习惯或者想做的事广而告之,可以发在朋友圈,或者告知身边的人,请他们代为监督。无数人已经证明了,这种方法确实能让我们更有动力达成目标。
4
“坚持”这个概念并不能帮助我们将事情做好,相反如果带有这样的执念很可能会具有反效果,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将“坚持”从我们的操作系统中剔除出去。取而代之的,我认为没有比兴趣更好的了,我们应尝试将要做的是和有趣进行关联。当然,如何进行可操作的关联,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的事情,目前我也还没有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