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刚入职一个月的产品实习生,接收着各方的知识或信息,记下自己零散的想法。
1、产品通常会担任在项目中担任决策者的角色,整个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每个相关者站在自己的角度都会对产品方案提出意见。产品需要针对具体的情况,平衡各方的诉求,做出一个最适合的决策,并且让所有人达成一致。
就拿我接的第一个需求来说。这个需求是自上而下(老板拍的),由固定上线时间点倒推的一个小项目(无可量化目标),以常规的认知看短期并不会对业务的增长带来很大的提升(可参考环保与发展的关系)。这意味着做这个项目很难推动、项目时间紧迫,追求最短的开发时间和最低的开发成本。
因为技术实现成本的原因,这次牺牲了交互的规范性。(如果因为一个细节的交互逻辑就要推翻已经完成评审的产品方案、大大增加技术的工作量,那就太不划算了)
2、下定决心做产品大概是18年4月的事情,但从那时至今,有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距离做一个及格的产品经理还很遥远,想过要给自己三年研究生的时间再做一些沉淀。首选的两个专业是:经济学和软件工程。我理解产品经理需要既有市场洞察力,对理性人做决策的逻辑有深刻理解,才能为用户某个场景下的某种需求提供最优最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又要对技术有基础了解,掌握与技术沟通的语言(前者更重要)。要说现在最羡慕大佬的什么共性,当属他们快速学习的能力。现在不打算考研了,也要用别的方式把应有的知识补起来。
我认为产品经理应该具备双语技能,这并非指中文和英文,而是指产品经理既能与程序员讨论技术,又能与管理层和营销人员讨论成本结构、边际效应、市场份额、产品定位和品牌。
——《启示录》
3、对于目前所负责的业务,除了补贴到底为用户/商家创造了什么价值呢?按照俞军老师的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切换成本】来看,这个值能否长期为正呢?靠补贴带来的增长如何保证留存呢?
以下为我理解的不同阶段影响用户价值的主要因素。
(1)初始阶段:补贴吸引用户,提升用户数
影响用户价值的主要因素:
对用户:平台提供的补贴[新体验提升]
对商家:新增线上渠道带来的新流量[新体验提升]
(2)发展阶段:用户数达到一定数量,平台议价能力提升
影响用户价值的核心因素:
对用户:平台/商家为了吸引流量做出的补贴+产品附加功能迭代带来的[新体验提升]
对商户:crm系统中精准营销、数据分析等功能[新体验提升+切换成本提升]
(3)成熟阶段:用户和商户增长触及天花板
影响用户价值的主要因素:
对用户:习惯养成[切换成本提升]
对商户:习惯养成+用户渗透[切换成本提升]
踏踏实实创造用户价值带来正向增长比利用补贴开疆拓土难得多。
4、今天看《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看到司机缓慢而谨慎的开车背后也有时间精力成本vs安全收益的权衡。深刻感受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细节背后都暗含着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极致追求每一个决策的正确性(收益大于成本),那么我们在为了确保某决策正确上所消耗的时间成本能否被这次正确决策带来的(收益-成本)cover住,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所以更加认同刘飞老师的这段话了。
关于「让正确的事情持续发生」我一直是奉为至理的。当初自己先升级了一次认知,改成「让最正确的事情持续发生」,因为不关注优先级很可能会失焦,例如过于关注交互和视觉。今天听了俞老师的一番话,感觉认知又被迫升级了。如果要确保每次事情的准确率都特别高的话,那势必会是特别低效的,甚至会变成没有作为的。在大公司这种求稳而不求新的现象尤其严重,几乎会断了所有创新和探索的路。所以这句话应该是「让确保一定正确率的且最重要的事情持续发生」。
我重新思考了一下刘飞老师说的这段话,纠正了一下我的理解,确认事情重要性的优先级,是最不容忽视的前提,不强求百分百正确率的是解决方案。
5、真正开始担任产品工作时才发觉过去自己跳起来说问题的样子是多么的“不腰疼”,得意于自己冒出的一个idea是多么的天真无知。没有在项目经历无数的权衡取舍、细节决策的人,是不会理解其中难处的。
的人提出一个方案远比找到一个方案的问题难得多,提出一个对的方案远比提出一个凑合的方案也难得多,提出一个当下最正确的最合理的方案远比提出一个对的方案难得多。
6、我理解的产品经理的工作就是在权衡系统内每个角色,有时是公司、需求方用户、供给方用户 。有时是业务(运营)、研发、交互的利益后,为某个问题(当下最重要的问题)提出一个最适合当下的解决方案。(发现这条其实和第一条重复了)
产品经理核心代表的是用户需求,判断怎么通过满足用户来创造价值;运营核心代表的是平台诉求,判断怎么通过用户价值来创造平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