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章结构重要吗?
有的人觉得结构无比重要,有的人觉得写作就是才华的比拼,应该讲究无招胜有招,也有的人认为写作得分情况,有的时候需要结构 ,有的时候可以没有结构。
每个人对写作的认识都不同,写作到今天的我,认为写作必须有结构,结构就是脉络,是思路。不仅是作者的路标,也是读者的拐杖。
每个人对写作的认识都不同,我认为文章必须有结构。结构就是脉络,是思路,清晰的文章结构不仅是作者的路标,也是读者的拐杖。
选择什么结构,大多数时候是由作者的个人喜好决定,掌握其中一种写作手法,运用到炉火纯青,就是高手了。
自媒体作者都很擅长"演绎"这个结构,比如:一开场就是一个故事,接着再来一段名言,然后开始摆事实,我有个朋友....。最后,总结出一个观点。
这就是典型的演绎结构,这样的结构的文章,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很友好,因为有预期,又有预期的实现,所以两厢满意,是容易出爆款的一个行文结构。
读者和作者在一篇文章一开头 ,就通过文章结构达成了契约。读者跟着这个思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就好,省时又省力。
想一想,写作结构通常有5种:总分总结构、并列结构、递进式结构、对照论述结构、归纳演绎结构。
接下来我们一一拆解每种结构的特点和运用方法。
01 总分总结构
这个结构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因为小学老师就反复强调。我家孩子四年级,能写出一篇完美的总分总结构文章,问她什么结构,她敞亮地回答,是总分总结构。
这个结构在我们写观点文的时候经常用。
比如我这篇文章就运用了总分总结构,首先提出观点(总):结构很重要,并将文章结构分为5种;论证观点(分):分别逐类论证;总结观点(总):重复观点,呼吁践行。
02 并列式结构
并列结构就是将一个课题,分成若干个部分,各个部分之间相对独立存在,但又共同组合成这个课题。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水浒传》,就是一个英雄好汉组成了许多相对独立的故事,最后在梁山泊聚义。还有我们熟悉的《聊斋志异》,你能说小倩的故事就是聊斋志异吗?小倩的故事只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独立的故事,而这些独立的故事构成了《聊斋志异》这本书。
比如我这篇文章所列的5种结构,相互之间独立,可以单独拿出来运用,没有逻辑上的从属关系和先后顺序 ,也属于并列结构。
03 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也是将一个课题,分成若干部分,但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构成螺旋上升的态势。
比如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文章三重境界,一重境界,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有思可达;二重境界,文思敏捷、落地有声、观点鲜明;三重境界,结构清晰、金句频出、一气呵成;四重境界,娓娓道来、节凑清晰、适当留白、引发深思。五重境界,一个故事,没有说教、一唱三叹、余韵悠长。
这是一个典型的递进式结构,彼此关联,层层推进,直至最高峰。递进式结构往往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和事件的发展,事物呈现出螺旋上升或者层层下降的趋势,用这样的结构写,很容易达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给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
04 对照论述结构
这种结构,我个人使用比较少,表现手法则是运用反差对比的方法,凸显作者倡导的事物。
比如运用一正一反,一美一丑、一大一小,这样的表述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比如观点文中,抛出观点:读书不苦,不读书才苦;接着从正面论述:读书的好处,读书带来的受益;然后从反面论述:不读书的人生充满坎坷和艰辛;最后总结观点的正确性,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吸取少年时。
对照论述的结构,容易令读者沉浸在作者的逻辑当中,便于在比较之中掌握道理,无形之中便会对作者观点点头称是。
05 归纳演绎结构
这其实是两套相对的结构,我虽合并放在一起,但也要也运用“”对照论述结构“”来陈述我的观点,便于大家区分和理解。
归纳就是摆事实,然后从摆出来的这些事实中得出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
我家孩子运用归纳的手法已达炉火纯青,如,有一天,孩子回家告诉我, 班里小冉也带着课外书,同桌也带着课外书 ,班长也带着课外书,我们下课都不去操场玩,我下课和活动时间没有书可看,也没有人玩。接着人家就不说话了,等待我帮她归纳结果,“哦,你也想带一本课外书到学校对吗?”“是的”“那好吧,还有什么理由拒绝对你?”。
演绎和归纳其实是相反的套路了,讲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苏格拉底的三段论,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放在我们的文章中,就是大前提:坚持写是锤炼写作能力的必经之路;小前提:你希望在写作之路上有所作为;结论:你就应该坚持写。
写在最后:
总结一下,文章结构可以分为5大类,总分总结构、并列结构、递进式结构、对照论述结构、归纳演绎结构。这五种结构运用在文章的谋篇布局上,于己利于理顺思路,于人便于摸清门路。
写作不仅仅锻炼我们的文笔和整合素材的能力,对我们思维的开拓也是潜移默化的。
当我们能够毫不费力地把一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的妥妥贴贴,逻辑严谨 ,用词精准,表达清晰。
蓦然回首,一定还会发现,进步的不仅仅是写作,还有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对事物把控能力更强,理解速度更快,整合水平更高。
刻意的训练就是为了将来某一天,我们能够真正领悟到无招胜有招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