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元宵节过去了。
当地禁止燃放烟花,万泉河边的龙舟活动据说人山人海,问了孩子们的意见,都不愿意去凑这个热闹。那就煮一碗汤圆庆祝一下吧。
去超市买了黄米芝麻馅和白色糯米芝麻馅的汤圆,煮好后按每人两个黄汤圆四个白色汤圆的分量分配好,清澈汤碗里两个丰腴的嫩黄色汤圆被四个小巧的白皙汤圆包围着,加上点缀的几颗红色枸杞果,看起来也算诱人。
正月十五,作为年节的最后一个节日,小时候老家的元宵节过得极有仪式感。
小时候的烟花品种单一,就是一根细细长长的竹签上面有一个类似小鞭炮,信子朝下。小孩子用细细的红香点燃了之后,待长长的信子燃尽,就听到“啾”的一声尖而响亮的声音后,它就冲天而起,冲到三四米高空后“砰”地一声爆炸了。
还没有到十五,孩子们就缠着大人去街上买烟花,到了十五那天,除了喧天的鞭炮响,还有孩子们点燃烟花的啾啾砰砰声,平添了不少童趣。
正月十五的下午,家家主妇都忙了起来,泡上一把自己红薯磨粉加工的细粉,再挖开土堆拿出存储一冬的粗大的青萝卜,短粗的红萝卜,分别洗净削皮后擦丝后备用,再去剥根葱,拍点蒜,把泡好的粉丝切成段,再把所有的料放到一个大盆里加入盐味精和五香粉搅拌均匀,“布袋”的馅料就做好了。手巧家里富裕的人家,主妇还会挖一大勺洁白细腻的猪油拌在里面,给馅料增添一份诱人的香味儿。
用温水加上少许细盐融化后,倒入面粉和成一个偏软的面团。醒面几分钟后擀开成一个长圆形的面皮,把拌制好的萝卜细粉码放到面皮一侧,用手拢成粗粗的长条后,把面皮轻轻地抬起把馅料包裹起开后,再慢慢向前卷起,直到整个面皮卷成一个长长的面龙形状,再切断放到蒸锅内蒸熟。这就是“布袋”。
到了吃饭的时候,要把布袋放在肩膀上做扛粮食的样子走到家里麦囤前面,做出倾倒粮食的样子后,再说几句吉祥话,期盼着接下来的一年的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正月十五的时候,出嫁的闺女要给爹娘送“老雁”。如果家里有几个出嫁闺女的话,老爹老娘十五的时候可风光了。进了房门,对门客厅桌子上肯定摆了几个白白胖胖形态乖巧的老雁,表达着出嫁闺女对爹娘的孝敬和心意。
一般“老雁”的制作是由面皮和馅料组成。
最常见的馅料就是粉丝加上各种蔬菜,大方的闺女还会在馅料里加上剁碎的五花肉,给馅料增加一份荤香味儿。
面皮是由发面制作的。和面半发后,先把面团擀职称一个类似“琵琶”形状,包入馅料捏紧后,再在蒸架上摆成大雁卧窝的姿态,细长的脖子和椭圆形的头乖巧地摆在背后,红色小豆压制的眼睛炯炯有神。
面片制作的翅膀紧紧贴着身体,闺女家有几个孩子,还会团几个圆形面团放在翅膀上或者脚边,让整个“老雁”多了一份慈爱与温馨。
有手巧的主妇还会找来红曲粉,黄栀子粉,和水刷在大雁的嘴巴和脚丫子上,让整个“老雁”更为灵动出彩,摆在娘家桌上,给母亲增添一份骄傲的同时,也在姐妹之间凸显自己的巧思和在夫家的地位。
现在面塑艺术发展得很好,快到正月十五的时候,超市里馒头店里也开始售卖起了“老雁”,各个体态优美制作精良,只是少了亲手制作,总觉得那一个个好看的老雁,少了一份对父母的孺慕和孝心,滋味也惨淡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