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这样的感受,上完一节课,仿佛灵魂被抽空。最主要的是,毫无头绪,这节课上了和没上似乎也没啥区别。尽管如此,依然是要静下心来复盘各个环节。
第一,对比阅读,初识文体。学生基本上是知道三篇文本内容的不同之处,但难以独立概括诗歌重在表达情感,寓言说明道理,说明文可以介绍事物,让我们获取知识。需要老师一步步引导,就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了,课前发放学习单,提前阅读,是否可以有所帮助?
第二,默读课文,把握内容。学生在反馈是对于“特点”这一部分是比较清晰的,“与人类关系密切”这部分则难以梳理清楚,回答时非常细碎。我在思考,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整体感知后,通过主要内容和课文对比,知道仅有内容信息并不能“说明白”,试图一步步揭开说明文的面纱。那么,后面品读课文时安排学生围绕“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写了太阳对人类的哪些作用,是不是在这里只需要提到“关系密切”即可,删去具体的几点内容,后面再通过捕捉关键词句,交流反馈,可省一些时间,同时也能达到本环节目标。
第三,聚焦特点,学习方法。这一部分是今天花费时间最多的,第一,我还是没有明确,学生说到哪一个程度可算“达标”。第二,没有提供表达支架,所以老师在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要一步步引导,语言不简洁。做这样的调整会不会好一些,“( )这个句子写出了太阳的‘远’,作者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让读者( )【好处或体会)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学生对说明方法是已知的,但感受好处并加以运用是难点,当前设计未能突破,从学生的“初试身手”中可见一斑,如何解决,是最主要的问题。第四,这篇文本究竟需不需要花费时间朗读文本?从大方向讲,我们是为了了解说明文,学习说明方法,为习作服务。但它依旧是一篇阅读课,如果读,如何读?
第四,了解作用,链接生活。学生能较好地通过关键语句说出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至此可以总结全文。
除了今天按部就班完成的四个部分,我还有几点想法,第一,真实的情境创设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是没有呈现的,因为我将它作为单元的最终评价任务呈现在预习部分,那么在上课之处应该还是要点一下,另外,这个情境的创设是否真正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在预习时要做哪些充分准备?还没有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