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内农村经济活力迸发,农用运输车凭借“拉得多、跑得快、成本低”的优势,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刚需品,市场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在此浪潮下,山东寿光的本土工业企业也嗅到了机遇,一批企业跨界入局,试图在这片蓝海市场中分一杯羹。
当时的寿光,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两家“跨界选手”。一家是寿光纺织机械厂,这家原本专注于纺织机械生产的企业,果断转型更名“寿光聚宝农用车厂”,推出“聚宝牌”农用车,凭借原有工业制造基础快速切入市场;另一家则是位于稻田镇的奥峰汽车厂,其生产的“奥峰牌”农用运输车,也在本地及周边农村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两家企业的成功试水,不仅印证了农用运输车市场的潜力,也为其他寿光企业提供了“跨界造车”的参考样本。
在这股热潮中,此前已在农机配件领域站稳脚跟的寿光拖拉机配件厂(简称“拖配厂”),同样敏锐地捕捉到了机遇。彼时的拖配厂,早已不是早年生产农具的小厂——通过为福田、五征、时风等头部农机企业配套生产三轮运输车方向机,企业积累了稳定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多年制造方向机、前桥及拖拉机零部件的经验,让其具备了扎实的机械加工底子。在拖配厂看来,从“造配件”到“造整车”,技术门槛并非不可逾越,再加上本地同行的成功案例激励,投身农用车制造领域、抢占市场份额的想法逐渐清晰。
不过,“造车”远非“攒零件”那么简单,最难突破的关卡是生产资质——没有国家认可的生产资质,即便造出整车也无法合法销售。为解决这一核心问题,拖配厂几经周折,最终与菏泽农用运输车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合作,约定使用对方的“曹州牌”商标及生产资质生产农用车。有了资质和商标的“通行证”,拖配厂迅速行动:成立“寿光华星车辆厂”作为生产主体,将职工餐厅改造为临时汽车组装车间,重金从外地聘请专业的钣金、喷漆师傅,采用“市场采购零部件+流水线组装”的模式推进生产。短短数月,首辆样车便成功下线。为打开市场,企业还专门成立“华星机动车销售公司”,派出销售人员奔赴各地布点,力求快速辐射周边及更远的农村市场。
然而,“借牌造车”的模式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隐患。由于“曹州牌”商标归属菏泽方,寿光华星车辆厂在生产经营中处处受制:一方面,双方多次因商标使用费用结算问题产生分歧;另一方面,菏泽方曾以“产品质量不达标”为由,多次派人到寿光“打假”,导致合作关系几度紧张。更关键的是,企业自身的短板也逐渐暴露:受限于组装模式和临时车间的产能,生产能力始终有限;缺乏自主研发能力,推出的车型多年“一副面孔跑天下”,几乎没有更新换代;再加上零部件采购标准不一、组装工艺落后,整车做工粗糙,与市场需求脱节。
与此同时,国内农用运输车市场早已不是“蓝海”——众多企业蜂拥入局,新车型、新式样层出不穷,消费者对车辆的性能、外观、耐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寿光华星车辆厂既无品牌优势,又无产品竞争力,最终难以抵挡市场冲击,逐步被消费者抛弃,在九十年代后期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拖配厂跨界造车的尝试,到寿光聚宝、奥峰、凯马等企业的起落组合,既是特定时代市场机遇的缩影,也印证了“没有核心竞争力,终将被市场淘汰”的商业规律。
(寿光老卜图文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