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年雄狮 战国老将——廉颇
个人档案
姓名:廉颇
性别:男
学历:博士(富谋略,善统兵)
身世:不详(各史册均无记载)
职业:军事家
生卒: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43年
主要经历:公元前327年—公元前283年:默默奋斗
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51年:上卿(相当于后世的丞相)
公元前251年—公元前245年:信平君
公元前245年—公元前243年:客居魏、楚至死
公元前327年,一颗将星在赵冉冉升起。可惜的是在各个史书上均无他的最初记载,可能和我们现在许多人一样,他就一直默默无闻地奋斗着,奋斗的过程往往无人知晓,但结果却是人尽皆知的,他能从一个时代中脱颖而出,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白起已经说过了,后面两位以后也会说到),足以证明他的不同寻常。
史书中第一次提到他是在公元前283年,乐毅担任燕、赵两国之相,联合秦、韩、魏组成五国联军伐齐。
于是廉颇初显锋芒,带领赵军直捣齐境深处,攻取晋阳,威震诸侯。班师回朝后被拜为上卿,不得不说的是,秦欲东出,赵就是挡在路上的一个障碍,廉颇这一战,尤其威慑了秦国,使其不敢小瞧赵国而贸然出兵攻赵。
秦王不敢轻易动武,就只能耍心机喽。于是,著名的成语“完璧归赵”就展开在了诸位眼前。
话说这和氏璧是被楚国的一位琢玉能手卞和在荆山(今湖北南漳)发现的。当时有人说看见凤凰栖落在山中青石板上,“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啊”,他就认定这地儿有宝,仔细寻找后得到一块玉璞,他就将这块璞献给了楚厉王。
经过一个庸才玉工的辨认,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这楚厉王看他谥号中有个“厉”字,就知道也不是什么好鸟,直接以欺君之罪把卞和的左脚给砍了,并逐出了国都。
卞和不死心啊,他认定这是一块宝玉。于是到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又给武王送过去了,可谁料到卞和点这么背,碰上这玉工也鉴定是石头(可能是同一个人),结果右脚也没了。
可能是他的执着感动了上天,等到楚文王即位,卞和怀揣璞玉在楚山下哭了三天三夜,哭到双目滴血,文王就派人询问:“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伤?”卞和感叹道:“我并不是因为被削足而伤心,而是因为宝石被看作石头,忠贞之士被当作欺君之臣,是非颠倒而痛心啊!”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估计文王同情卞和前两次的经历,而且人一共就两只脚,可能也没得砍了,给自己一个台阶下),结果得到了一块无瑕的美玉。文王为奖励的卞和的忠诚,就把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没舍得雕琢,就珍藏了起来。
400多年后,楚威王将它赏给了有功之臣相国昭阳,昭阳就拿出来给宾客炫耀,结果等宾客散去后,和氏璧就没了。(做人要低调,还是有道理的)昭阳心疼得够呛,多方寻找没找到。但在50年后,赵人缪贤在集市上买了块玉,经鉴定,正是多年前失踪的和氏璧。于是赵国理所应当地就将它据为己有。
时间回到廉颇这个时代,很不巧秦王听到赵国得到了和氏璧就给赵国耍心眼儿,愿用十五座城换你一个的和氏璧。赵王一听犯难了,给吧,怕被骗了,不给吧,又惹不起。
这时候前面提到的蔺相如挺身而出(当时还是缪贤门客),只身入强秦,大家都学过“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言文,他以他的大智大勇帮赵国解了围,又让秦国没占半点便宜,完璧归赵,取得了外交胜利,此处不做赘述。
此后,秦对赵开始实行了军事重压和外交攻势,在当年秦国派白起攻打赵国占领了石城。第二年,秦再次伐赵,杀两万赵军。由于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打下赵国也不是容易的事,于是就约赵惠文王去绳池(今豫西绳池)会盟讲和,以便腾出力气打楚国,顺便也摸一摸赵国的底。
赵王害怕强大的秦国,想推辞不去,但廉颇与蔺相如一商议,认为赵王不去不行啊,如果不去,就是在向秦国示弱,所以为了国家和人民,您还是得去。赵王是个好同志,心里还是装着家人民的,临行前一天与廉颇说好:如若30天不回来,就立太子为王。
同时,廉颇还在边境部署了军队防备,秦国耍诈进攻,做好一切准备后,赵王就到了绳池,两国最高领导人开始上演了一场貌似令人忍俊不禁,实则暗流涌动的大戏,史称绳池会盟。
话说这赴宴先客套地喝上几杯,以表敬意几杯酒下肚后,秦王刚开了第一波攻势,他不客气地对赵王说: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儿刚好带了瑟,请你弹一曲给我们听听。赵王不敢推辞啊,只好咬着牙,红着脸弹奏了一曲。这时秦国史官上前记载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绳池宴会,秦王命令赵王弹瑟。
一时间,赵国君臣傻了眼,赵王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秦国君臣似笑非笑,面带鄙夷的看着他,现场气氛尴尬到了极点。这时蔺相如拿起面前的一个瓦罐,在古代叫缶,对秦王说请你敲击缶让大家乐呵乐呵。
秦王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便拿起缶走到秦王面前跪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于是蔺相如就说了句流传千古的霸气之词: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也就是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你不答应我,就算不要脑袋,也要和你拼命。
秦王看形势不对,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对赵国史官说,你将这件事情记载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绳池会盟,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大臣们一看秦王没占到便宜,便展开了第二轮交锋,说:今天相会不易,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为秦王祝福。蔺相如不甘示弱:既然赵王献城给秦王祝福,那也请秦王把咸阳(咸阳为秦之国都)献于赵王当贺礼!
直到宴会结束,秦国也没占到半点便宜,廉颇又领军驻扎在国境边上,秦不敢贸然动武,于是秦赵暂时保持了和平关系。蔺相如“灭秦国威风,涨赵国志气”也传为佳话。
绳池会盟结束后,由于蔺相如功大,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同志愤愤不平:“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蔺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蔺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外出时,远远看到廉颇,就掉转车子回避。
蔺相如的门客就看不下去了,于是一起来直言进谏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将军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
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牛?”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这就是负荆请罪成语的来历。最终二人相互交欢和好,成为生死与共的好友。
廉颇走上巅峰了?不。在接下来的岁月中,廉颇才真正在战国时代大显身手。
公元前279年,廉颇向东攻齐国,破齐一军。
公元前276年,楼昌(赵国将领)领兵攻魏国几邑(今大明)未能夺取,廉颇攻之,城破。
公元前275年,廉颇再次领兵伐魏攻陷防陵,筑城而还,随后攻取安阳。
公元前269年,秦昭襄王出兵攻赵国阙与(今山西和顺),赵国名将赵奢率兵增援阙与,大破秦军。不甘失败的秦王,再次发兵攻几邑,廉颇救几,再破秦军。
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详见白起篇),当时秦军南取野王,北略上党,切断了长平南北的联系,士气正盛。赵军长途跋涉而至,士兵疲惫,态势处于被动地位。
面对这一情况,廉颇正确的采取了筑垒固守,疲惫敌军,相机破敌的作战方针。他令赵军凭借山险筑起森严壁垒,不管秦军如何挑战,廉颇总是严肃部众,坚壁不出。同时,他发挥人民的力量,将上党的人民号召起来,一边为战场运输物资,一边加强壁垒建设,秦军求战不得,锐气渐失,廉颇用兵持重,坚守三年,打破了秦军速胜之策。
可在这时,赵王求胜心切,撤了廉颇的职,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落了个兵死将亡的悲惨结局。
公元前251年,燕王派丞相栗腹与赵国交好(实则打探赵国虚实),栗腹回国后对燕王说:赵国壮丁全死在了长平,遗孤还没长大,此时正是进攻赵国的大好时机。于是燕王分兵两路,出举国之兵,并号称六十万,一路取鄗城,一路攻代地。可是他们忘了,赵国虽然壮丁不多,但百姓连年与秦作战,熟悉军事,还有老将廉颇坐镇(而廉颇正是在这一战走上了巅峰)。
赵王一听就令廉颇老将军、乐乘率兵共二十五万抵御燕国。廉老将军分析了燕国军队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困马乏,于是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针。他令乐乘率军五万驻守代城吸引攻代燕军,使其不能南下援助,自率二十万万大军迎击燕军主力于鄗城。赵军同仇敌忾,士气高昂,决心保卫国土,保卫人民,各个作战勇猛,大败燕军杀其主将。
攻代燕军听闻主将被杀,军心大乱,乐乘趁机率兵杀出,俘其主将,迅速取胜,两路燕军大败而逃。廉颇老当益壮,气势如虹,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围住了燕国国都蓟(今北京)燕王只好割五城求和,赵军才退去。此战过后,廉颇封信平君,假相国,步入人生巅峰。
可是造化弄人,廉颇在高官厚禄的位子上没呆多久就掉了下来。
公元前245年,廉颇领军攻取魏地繁阳,完成了他一生中的最后一战。同年赵孝成王去世,儿子赵悼襄王继位。赵悼襄王一继位就解除了廉颇的军职,派乐乘代替在外领兵的廉颇。廉颇因受排挤而发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走。廉颇于是离赵投奔魏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廉颇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虽然收留了他,却并不信任和重用他。赵国因为多次被秦军围困,赵王想再任用廉颇,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
于是,赵王派遣使者去带着一副名贵的盔甲和四匹快马到大梁去慰问廉颇,看廉颇还是否可用。
廉颇的仇人郭开却唯恐廉颇再得势,暗中贿赂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见到廉颇以后,廉颇在他面前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披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有用。
但使者回来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时就拉了三次屎。”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没任用他,廉颇也就没再得到为国报效的机会。
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颇担任楚将后,没有建立什么功劳。他说:“我思用赵人。”但赵国终究未能重新启用他,致使廉颇抑郁不乐,最终死在楚国的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封侯拜相不居功,知错能改敢负荆”。有人说廉颇位列战国四大名将有水分,其实不然。与其说他的战功相比其他人来说比较少,不如说上天给他的机会太少,论统兵打仗,他们还是在伯仲之间。老将军为人忠厚宽容,是好事,也是坏事,好在为我中华数千代子孙树立了一个榜样,也正因为此,才遭小人排挤,客死异乡,令人叹惋。
最后以王夫之的高度评价结尾: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
分—————————割———————————线
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
关注我 可以告诉我你喜欢的中华名将 可能下一个主角就是ta哦
还有更多有趣视频和故事等你发现
下期主角:战神李牧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想闻闻香不香,咋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