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核心思想基本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字,俗称五常。
实际上在儒家体系里面,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这是大家的共识。
何谓“仁”
子贡曾经问了孔子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他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
孔子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这是孔子对“仁”最简单的阐述。孔子只用了一个字。
在《论语·颜渊》里,樊迟也问过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孔子认为爱护他人就是仁者。
曾子在《论语·里仁》里也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如果我们把这些回答联系起来解读,“仁”就是“恕”和“爱”。
孔子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实际上“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孔子认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的意思是:即使是你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也不能强加给别人。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将事物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意愿为标准。
由此可知,儒家所言的仁,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仁是动态的,是在人际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的一个价值判断,当谈到仁的时候,也意味着行仁、在孔子的语境中,仁和行动是不可分的,是需要践行的。
我最喜欢的孔子关于“仁”的一个行动阐释是“不迁怒”。
“不迁怒”就是不乱发脾气,不让怒火伤及无辜;“怒”本质上是私欲外化的逞凶斗狠。“不迁怒”是当怒则怒,不当怒则止,这就是儒家说的理义之怒。血气之怒不可有,理义之怒不可无。吴三桂“冲冠一怒”就是血气之怒,岳飞“怒发冲冠”就是理义之怒。
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一定要有宽容之心,用宽容心去和世界进行沟通,才会给自己少树立敌人。否则,会四面树敌,人生路越走越窄。
何谓“义”
如果说儒家的“仁”,就是人际关系中的关爱和友善。那么“义”,就是行为要合乎正义,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义”有小义和大义之分,小义指正义感,讲义气,是非分明,大义指具备家国情怀。
孟子关于“义”,最著名的就是在《鱼我所欲也》里的阐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进一步又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意思就是,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苟且偷生的事绝不能去做。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可是现实情况是,芸芸众生可以维护小集体的和谐,做到友善宽容,可是是非公义面前,往往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苟且偷生的事还真不少。
希望我们都能像古圣先贤那样,“善养吾浩然之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