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末时期很有名气的一位诗人,但人生坎坷,也是“一生襟袍未曾开”的人物,满腹的才华一到了考场,不被人识,以至屡屡受挫。
罗隐科考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当年他在去参加科考的路上,路过一个叫钟陵的地方,结识了当地的一个叫云英的歌妓,年轻貌美,歌舞俱佳,两人成为好友,
罗隐与云英邂逅之时,一个是英俊才子,一个是妙龄少女。一个书生意气,一个舞姿轻盈。
萍水相逢,二人彼此倾慕,谈诗论艺,酒逢知己,一醉方休。
分别之时,互道一声珍重,送上真挚美好的祝愿:祝公子早日考取功名,愿佳人觅得如意郎君。
钟陵分别后,转眼十余年。
罗隐虽有满腹才华,能诗擅文,怎奈在这十多年间,屡试不第,一事无成,他始终是个贫寒的书生。
一日,罗隐故地重游,意外地又遇到了当年的云英姑娘。
十多年了,云英的舞姿还是那么轻盈美妙,风姿绰约,岁月在她身上仿佛没留下痕迹。
云英也认出了罗隐,“怎么,这么多年,罗秀才还是个布衣呀?一句话问得罗隐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尴尬至极。
罗隐笑着说:“彼此彼此,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好像是一句轻松的玩笑话,其中滋味,不言自明。
我未举,君未嫁。
书生还是书生,没能金榜题名;歌姬还是歌姬,没有嫁作人妇。
命运无常,消磨十年,难道真的是我们“不如人”吗?
罗隐自小聪明,诗文俊秀,闻名乡里,却仕途不畅,屡次科场失意。
云英姑娘技艺超群,身如飞燕,舞于掌间,赢得满堂喝彩,只是未遇良缘。
他们又怎么是不如人呢?实情是,他们俱非不如人。又或者,他们是未遇如意之人。
罗隐多年怀才不遇,形单影只,却不改初心,不言放弃。
而云英是位格调极高,不愿屈就,不肯随波逐流的女子。
这世上有两个人,坚持着最初的理想,从未改变。
又过了许多年,罗隐成了位高权重的老者,而诗中女子云英的音信,却无人知晓。
《赠妓云英》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卿未嫁 一作:君未嫁)
——唐代•罗隐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与故人久别重逢的感怀,借对云英的安慰,抒发了作者屡试不第、不遇于时的悲愤之情。
全诗采用欲扬先抑及侧面衬托的手法,起到了跌宕起伏、言简意赅的效果。从文字风格看,此诗寓愤慨于调侃,化严肃为幽默,亦谐亦庄,耐人寻味。
这首诗为云英的问题而发,是诗人的不平之鸣。但一开始却避开那个话题,只从叙旧平平道起。
“钟陵”句,回忆往事,历历在目。十二年前,作者年少英敏,风华正茂,才气逼人;歌妓云英正值妙龄,体态轻盈,色艺双全。
“酒逢知己千杯少”,当年彼此互相倾慕,欢会款洽,都可以从“醉”字见之。“醉别十余春”,含有对逝川的痛悼。十余年转瞬已过,作者是老于功名,一事无成,而云英也该人近中年了。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钟陵醉饮一别已经十余载,又再次见到云英婀娜的姿。钟陵:县名,即今江西进贤。掌上身:形容云英体态窈窕美妙。此用赵飞燕典故。
两句中第一句写“别”,第二句则写“逢”。由怀旧过渡到眼前。前句兼及彼此,次句则侧重写云英。
用汉代赵飞燕“掌上舞”典故。当诗人在“十余春”后再次见到已属半老徐娘的云英的时候,其婀娜的身姿竟然还同十余年前 一样,犹有“掌上身”的风采,可以想见年轻时的云英一定是十分令人倾倒。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如今我未成名你也未出嫁,大概是我们两个都不如别人吧!卿:古代用为第二人称,表尊敬或爱意。此指云英。成名:指科举中式。俱:都
如果说这里啧啧赞美云英的绰约风姿是一扬,那么,第三句“卿未嫁”就是一抑。
如果说首句有意回避了云英所问的话题,那么,“我未成名”又回到这话题上来了。“我未成名”由“卿未嫁”举出,转得自然高明。
宋人论诗最重“活法”──“种种不直致法子”(《石遗室诗话》)。其实此法中晚唐诗已有大量运用。如此诗的欲就先避、欲抑先扬,就不直致,有活劲儿。这种委婉曲折、跌宕多姿的笔法,对于表现抑郁不平的诗情是很合宜的。
既引出“我未成名卿未嫁”的问题,就应说个所以然。但末句仍不予正面回答,而用“可能俱是不如人”的假设、反诘之词代替回答,启人深思。
它包含丰富的潜台词:即使退一万步说,“我未成名”是“不如人”的缘故,可“卿未嫁”又是为什么?难道也为“不如人”么?这说不过去(前面已言其美丽出众)。
反过来又意味着:“我”又何尝“不如人”呢?既然“不如人”这个答案不成立,那么“我未成名卿未嫁”原因到底是什么,答案也就很明确了。此句情感深沉悲愤,一语百情,将诗人满腔的愤懑、无奈倾泻无余,是全诗不平之鸣的最强音。至此,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顶点。
此诗以抒作者之愤为主,引入云英为宾,以宾衬主,构思甚妙。绝句取径贵深曲,用旁衬手法,使人“睹影知竿”,最易收到言少意多的效果。
此诗的宾主避就之法就是如此。赞美云英出众的风姿,也暗况作者有过人的才华。赞美中包含着对云英遭遇的不平,连及自己,又传达出一腔傲岸之气。
“俱是”二字蕴含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切同情。不直接回答自己何以长为布衣的问题,使对方从自身遭际中设想体会它的答案,语意简妙,启发性极强。
如不以云英作陪衬,直陈作者不遇于时的感慨,即使费辞亦难讨好。引入云英,则双管齐下,有言少意多之效。这首诗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有跌宕起伏之妙;引入云英来衬托自己,收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