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2016年大学刚毕业,从事的这份工作。今天无意翻开以往的摘抄和随笔,发现了这篇写于2016年11月1日的小东西。熟悉的陌生的感觉一起袭来。
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家人,要问谁更在乎孩子们的一举一动,那便是老师。就抛开责任不谈,凭着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的时间也算得上最亲近。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故事,孩子们的事,有趣,偶尔也让人着急伤心;欣慰,也会带着汗和泪水;感激,也会藏着心酸的滋味。
写和孩子们的这些事,也总是会想到自己。这是一个住宿生多于走读生的学校,每天我们要负责看学生有没有按时起床,对于那些喜欢赖床,会拖沓的孩子像极了每一个寒暑假里的我。每年放寒暑假,早上起床都是件很困难的事,爸爸已经喊了四五遍,可是床上的我终究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挣扎中倒下去。明明内心也是害怕的,害怕被一次一次的催促,也明明是清楚的,只要起来这种不确定间隔很短时间点的唠叨也就停止了,可是一次又一次还是听见爸爸嘀咕着:“都这个点了,领导也该起来上班了,以后看你能干什么大事。”我心里也在想着:“领导也有休息日啊,也要有睡懒觉放松的时候啊”,可又不敢顶嘴。现在每当看学生是否有起床时,爸爸的那些话总会在我耳边,于是放低声音,尽量温柔,连哄带骗,告诉她们如果你收拾的速度足够快,你可以赖床几分钟。如果慢吞吞的节奏,就要在听到铃声时快马加鞭。因为懂得,所以体谅。也因为亲近,偶尔会因那些下楼晚又发现因为梳子不知放哪头未梳来借我梳子、要下楼了被我喊住怎么还穿着拖鞋的孩子而逗笑。而更开心的是,自从上班后爸爸都觉得平时上班太辛苦,回家不会再喊我要早起,让我睡到自然醒;同时我遇到的宿舍学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少,都成了自理能力很强的好学生。
每天都要说给自己的话是:“要有涵养,要控制得住脾气,要温和,控制音量”,因为明白道理并不存在于说话声音大的那一方。一个班就好似一个家,每一个学生都是家人,我是这个班的大家长,不论如何,都想在其他“外人”面前给足他们面子,其实他们有时候又何尝不是我的“面子”,我们总希望班级团结,学生听话,可以关起门来当着我的面胡闹,但在外面要做个乖学生。就像出门在外或有亲戚朋友在家时,小孩子有出现行为语言不规矩时,父母都会看在眼里等回家或他人走后再“收拾你”。当亲戚、外人教训你时,最难为情的应该会是父母,应了那句:“子不教,父之过”。有一天晚上有老师来巡堂,教室里面乱哄哄的,当我要说安静时,巡堂老师已经进入教室,我心里当时想要给学生们面子,不能当着巡堂老师的面训他们,同时我也在想,这都是些聪明的孩子,应该会有一点“眼色”吧,尴尬的是,我没有看到他们有丝毫要安静下来的打算,当时的心情应该是不解吧。两秒过后,巡堂老师呵斥到:“你们班最吵,去看看哪个班还和你们一样叽叽喳喳没有一点样子?”顿时无地自容,觉得巡堂老师教训的不是这个班的学生,而是我自己,惭愧、羞耻,无数的愧疚涌上来,也许有委屈,但更多的是自责。就像每当听到有老师讲:“你们705班……”,“你那边的学生……”,你都会觉得都是自己的责任啊,没有管理好。有一天当我开始思考可能有时候别人偶尔一次的管教是比我自己面对这群熟悉的群体多次的强调更有效的。也在后来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这当然是一个目前普遍遇到的一个问题,没有人会告诉你这些,但所有人都会讨厌你的孩子。尤其在大众都强调情商高的时代,小孩子也在从小被培养着,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可能对方的孩子也有很多话承受不起,我们都要小心说话,对别人说好听的话。我们把这种“不说”当成了一种礼貌,礼仪之邦的俗语是:“孩子是自己的好”,所以,自己的孩子自己教。当别人说你的孩子时,你会觉得真的是:“狗拉耗子,多管闲事”。但在教育强大的德国,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随时对那些不合理的行为给于教育。但走在我们的大街上,你敢对哪一个熊孩子说孩子你不能这样啊,估计那孩子给你一句:“你谁啊,你有病吧”,随即爷爷奶奶四个白眼给你。所以从父母从老师,我们的心态什么时候能变一变,变得自责少一点,更变得不耻不恼于自己的孩子被其他人教训,去多感激那些“多管闲事”的人吧,是他们给了孩子们更及时的得到指导的机会,是他们让孩子们懂得如果缺少礼仪和规矩,会被这个社会教训。当然这个“多管闲事”的人啊我们的方式方法可能还需要一些技巧技能来给以支撑。
最近学生之间传递着一个小纸条,纸条很简单:“I wait you, I love you.”小小的年纪,也该是最单纯最傻气的那种喜欢,没有任何目的,也不祈求什么回报,只是不希望被讨厌,也只是想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待在你旁边就好。就像有学生读完《草房子》问我的那样:“老师,桑桑是喜欢纸月的吧,不然为什么要在她面前表现自己呢,为什么不是其他人呢?”孩子们懂得最简单的喜欢,那种只想吸引对方注意的喜欢,这些也是这个年龄段很美好的一段朦胧的最真挚的小心思吧。上周有其他班一女生给我们班一男生送来一个卡片,放在桌子上,其他小孩都很好奇,竟然嚷嚷着要分享。而当事人又不在,我只好拿过纸条,结束一场风波。过了一会那小女生来找我,红着脸说:“老师,我真的只是想和他做朋友,没有其他意思”,我问她:“你一定不希望别的同学分享你的卡片吧?”她说:“嗯。”然后就是大家都能想到的处理方式,“拿着吧,将小卡片收好,保留好自己这份小心思,就算自己的一个小秘密,珍藏好它,努力学习”。可能他们根本不懂得love是什么,也许他们只是对这句“I love you”最熟悉,从电影台词里、从书里看到,所以用的那么普遍,那么随心所欲。
和孩子们一样,我们也年轻,年轻的我们也会浮躁,会心高气傲,会认为只有自己做的最好,会不那么容易的听取别人的规劝和意见,还是执拗的去争那个自己认为对的“理”,会打断别人说话,会不淡定,会大声。于是告诫自己做一个自省的大孩子,做个会站在他人、学生立场想问题的大人,做一个能随机应变不断调整自己教育方式和态度不偏执的老师。因为在孩子们身上、自己身上、他人身上发现的这些问题,自己也是不经意间存在并上演的,当然有好心人提醒,我会很感激,这是他人对我的礼貌,是别人对我的一种不当行为“负责任”。其实长大就是只有你自己对自己负责任,长大就是能对你负责任的人逐渐变少的一个过程,别人都是没有义务对你负责任的。如何去做,去走更好的路,做更好的自己是需要不断去思考的啊。
和孩子们一起的事让我想起那个曾经小小的自己。也想起那句:“多和15岁以下的小孩和60岁以上老人相处交流,你会收益颇丰”。你会有一面镜子去照别人也能更清楚的照亮自己,不断去了解现在的这个自己。当然更多的有时候是一种回归,有时候又多一份改变,回归的再纯粹一点点,改变的再优秀一点点,心态更年轻一点点,思维再活跃一点点。我陪你们成长,你们陪我成熟。
写于2016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