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适逢正月十五,偶尔读到辛弃疾的《清玉案·元夕》,想起了过去。那是少年的时候,算来已经三十多年了。三五好友,骑自行车,从矿区到市中心,大概不到十公里,我记得矿区医院那里有海拉路的一块石牌,是路标,上面写着八公里。
天不黑一帮人就去了,先是胡乱转悠,一般等到八点才在广场开始放烟花。有一年好像是到了十点才放的。最热闹最红火的时候,我却没有机会去看了,因为工作,别人都想在这一天休息看烟花,我只能留下来坚守岗位。
最有意思的时候应该是年少时,什么也不想,就是图一个热闹,在人群里转来转去,抬头看看天上的烟火,转过来再看看都抬头看天的人们。
最热闹的一次,应该是十六岁那年,与最好的哥们,早就聚在了城里,一住就是好几天,也不管人家烦不烦,反正老人们都说,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完了。
带领着大伙儿起哄,把气氛搞得那叫一个旺。一声巨响,烟花上天开放,人们便惊叹地发出“哦!”的一声。于是,我们大概六七个人,一起喊,然后周围的人也跟着喊,那声音不亚于烟花暴响的声音。
先是“嗵”地一声,烟花被打上了天,然后就是“啪”地一声,烟花爆裂,像花朵一样绽放,紧接着就是我们一起喊的“哦”。声音整齐划一,又有节奏,招的广场差不多三分之一的人,都和我们一起热闹起来。我们是在中间玩耍着,外围的人不知道什么情况,就使劲往里挤,挤进来才知道,我们是故意一起发声的。又不好意思转身走,只好跟着一起“哦!”
那时候情窦初开,青春的烈火燃烧的正旺。少男钟情,少女怀春。正好给了我们可乘之机,看见漂亮妹妹,玩命地追,跟小混混没什么区别。看完烟火还不算完,还要去看灯展。都是各个单位组织的灯展。最喜欢的是有猜谜语的灯展,如果有本事,还会有小小的奖励。
印象最深的一次猜谜,是和朋友们走散了。着急的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乱撞,闯到了一个猜谜现场。看看左右,居然没有几个人把那小纸条扯下来。都很简单啊,全是我猜过的谜语。记得很清楚,我扯下的第一张就两个字:面包,谜底要求打一字。好嘛!不就是“馅”字吗?扯掉就去领奖处了。
“这个,我知道,是馅字!”我并没有报多大希望,认为人家一定都是自己单位的,你一个外来人跑来起什么哄啊!
“对了,给你一个!”我接过来一看,是一支牙刷。太棒了!
我赶紧问了一句:“还让猜吗?”
“让啊!有本事尽管猜,对了就有奖!”
我都有点激动了,但是没有忘了谢谢人家。谢过以后,我看都不看,伸手就在头顶上扯下了一个。谜底要求打一字,递给发奖品的人,说出了谜底,那人坐在一张桌子的正中央,后面一大包奖品。
“要什么奖品,不能老是给你牙刷吧?嗯!给你块香皂,再去猜去!”
“谢谢!”
连着扯下了四五张,刚准备去兑换奖品,被一个黑大汉一把拉住了。“谁让你猜谜语的?”
“谁也没让,看着没人猜,就猜了两个。”
“赶快走,这是我单位职工猜的,你个小屁孩跑来凑什么热闹,快走!”说着就把我手里的几张纸条拽走了。还想把牙刷和香皂拿走,我一转身,脚底抹油——溜了!
那是我最快乐的一次正月十五了,以后再也没有遇见过那样的好事。
这几年都没有出去看灯,三年疫情,更是窝在了家里。他乡没有故乡的灯好看,也没有那么美丽的烟火。更没有生死兄弟一起看,一起玩耍。天气渐暖,万物复苏,该回来就回来吧,大家又能聚到一起了。
灯火阑珊处,是我曾经的少年。我很怀念,怀念年少时的烟火,怀念那各式各样美丽绚烂的彩灯,怀念年少时的伙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