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点思考

  对于第二个结合之前有一些疑惑。
  首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指哪些文化,是儒释道宗教哲学文化,还是礼节、婚嫁、丧葬、祭祀等民风习俗,还是传说神话、中华诗词、民间工艺、戏剧等。
  其次是如何结合,以哪种方式结合?儒释道宗教哲学里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方法论有差别;对待民风习俗我们的政策是移风易俗,如何去理解这些结合中的不和谐。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狭隘的理解为近现代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文化,即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所代表的文化,感觉这样才能与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这样的理解有失偏颇吗?
  新的文化在不断产生,按照“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新文化必将取代旧文化。那是否该关注新的文化而不是传统文化?
  通过党校培训、阅读书籍,对此有了一点新的思考。
  何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的才是属于这个范畴,何谓优秀,和当下生产力相匹配的传统文化才是优秀的文化。匹配历史时期生产力但不匹配当下生产力的文化不属于优秀文化,移风易俗就是把和当下不匹配的文化习俗改变为符合当下生产力文化的行为。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为当下的人提供新的文化。下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的经济环境下需要有对应的文化相适应,通过披着大众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外衣,赋予新的含义新的符合当下的解释,这种贴地气的方式将产生新的文化,有利于新文化的传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文化产生的一种方式,结合是过程,新文化是结果。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吸收古人关于治国理政、权谋策略等方面的经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般的方法论,但更微观的方法论需要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如治国理政观,更具体一点的说中国治国理政观,按照人民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创造怎样的历史,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创造都是现实的问题,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等等思想能够提供一些经验。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捭阖之术等都能给人以启发。
  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说神话、中华诗词、民间工艺、戏剧等方面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娱乐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对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有巨大作用。传统文化在此方面大有可为,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46%,相比于发达国家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国风”“博物馆热”就是这种趋势的直接表现。
  “学而不思则罔”,一些困扰的问题在当前阶段有了自己信服的解释,真好。
                                    2024.5.08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