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的作品,我从未接触过。而最近之所以读这本《我的前半生》,是因为它的同名电视剧太火了,剧评曾一度霸屏简书首页的半壁江山,让人想不注意都难。
我虽未看过电视剧, 却也从各种新闻中了解到一些这部剧的剧情,据说它被改编的让人怀疑人生。里面的很多情节,让我觉得编剧只是为了增加戏剧效果,吊足观众的胃口,才改编的如此狗血,现实生活中,是断然不会发生的!
小说很短,读完也不过需要几个小时。我一直以为,一部作品,如果能抛开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地点,让不论活在当时的人,还是活在当下的人,都能产生共鸣,有所启发,才能堪称一部好作品。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如此,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如此……而亦舒师太的这部代表作亦是如此。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的香港,大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人公子君大学一毕业便嫁给了史涓生——一名西医医生,拥有一座诊所,可谓“收入不斐,令人艳羡”。从此远离“职场中的拼杀”,过起了阔太太的生活,负责“照顾一家,貌美如花”就好……
如书中所言,“男人身边多了几个钱,少不了要作怪”……子君在丈夫提供的优渥的条件下做了十三年的金丝雀后,涓生出轨了!
而此时她才意识到,她之所以能过起“养尊处优、不做家务、车接车送、身穿名牌、出入高端场所”的生活,只因为她是史太太。离婚后,她失去的不只是感情,而是一切。 这对于生活没有自我,全然依赖丈夫的子君而言,是生命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在女儿安儿的安慰和好友唐晶的激励下,她从一名小翻译开始,重新回到了那个她以前一直逃避的社会!学会了独立,学会了坚强,而最终得到上天的眷顾,再嫁“白色骑士”翟有道。
诚然,整本书语言平实,在读第一遍时,最打动我的也只有两句,即子君再婚前与唐晶的通话:
子君:“一般女人觉得我们运气奇佳。”
唐晶:“我却觉得她们条件奇差。”
不管是大嫂,还是妹妹子群、陶瓷老师兼合伙人张允信,亦或是姜太太,在她们的眼里,子君无疑是个有福之人:前半生嫁入豪门,衣食无忧,被扫地出门后,竟能再嫁一个更为出色优质的男人。
然而,他们却嫌少能看到子君在离婚后为寻求独立所付出的努力:涓生在离婚后,为子君买了一所公寓,也答应每个月给她提供赡养费,直到子君再次嫁人。其实,子君大可不那么拼命,就像姜太太一样,依靠前夫的赡养费度日。生活质量会有所下降,但至少不会过的太差,可她却依然选择了重新回到职场厮杀!
生活的艰苦,让子君看起来筋疲力尽,面容不如以前当阔太太时那般娇艳,却浑身散发出一种独立自信的魅力:这种魅力让前夫史涓生欣赏而试图与她复合,让同事陈总达念念不忘,让陶瓷艺术家张允信欣赏,让洋人可林钟斯倾倒,让“白色骑士”翟有道沦陷!
亦舒在书中说:
每个人都应该结两次婚。一次在很年轻的时候,另一次在中年。少年时不结一次,中年那次就不会学乖,天下没有不努力而美满的婚姻,所以要争取经验。
这段话,夸张之余,不无真理。再婚前,子君跟张允信之间有这样一段对白:
“结了婚,我就失去你,子君。”老张惋惜地说。
“怎么会?”子君说:“我一定会做事,我受过一次教训,女人经济不独立是不行的。”
这大概是书中所明确道出的子君在第一段婚姻中所得到的经验。所以,很多人都说,这本书告诉我们“女人千万别当家庭主妇”,“勇于蜕变才能获得重生”……诚然,这点在子君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我始终无法说服自己,这就是亦舒想要表达的所有观点!我坚信,师太之所以安排事业女强人唐晶最终嫁到国外,成为家庭主妇,过起了安稳的生活,一定有比这表象上更重要的东西:
亦舒反对的并不是家庭主妇,而是即便做一个家庭主妇,也要有“柴米油盐”,“涂脂抹粉”以外的生活……而我们努力追求独立,不过是想求得一份安稳!“
这个道理子君耗尽前半生才明白,而唐晶确是这个道理的践行者!
在子君告诉女儿安儿唐晶结婚了时,母女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子君,“你唐晶阿姨结婚了。”
“她?”安儿诧异,“她那么高眼角,又三十几岁,她嫁谁?”
“嫁到一个很好很好的男人。”连我都不得不如此承认,“她前半生做事业女性,后半生做家庭主妇。”
“咦,妈妈,跟你刚相反。”
“但是人家先苦后甜,我是先甘后苦,不一样。
“都一样。妈……”
安儿不经意的三个字“都一样”,竟道出了两个人的结局!就像书中说的那样:
我心安理得地睡着,一个梦都没有。
至于我的后半生……谁会有兴趣呢,每个老太太的生涯都几乎一摸一样。
子君如此,唐晶如此……我们平凡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