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管理的这些大学生,其实说轻松真的再轻松不过了。
我们可以在设计系的美女们彻夜赶图的时候呼呼大睡。
我们可以在化工系的汉子们大热天留校做实验的时候早早回家吹空调。
当然,我们也会眼红设计系美女用努力换来高大上设计岗offer,会目睹化工系汉子在科研路上越走越远也许哪天就成了我们望尘莫及的科学家。
平日里的安逸一时不会发作,却一定会在面试场上送上让我们捉襟见肘的问题,一举深刻报复。
一分努力一分收获永远都是对的。
所以我们管理系的孩子往往在各大活动上频繁现身,往往志愿加入考证大军,往往博览群书博闻强识。
说起读书,图书馆财经区一定会被无数次借阅的就是《管理的实践》,彼得·德鲁克著。
原因之一,德鲁克大叔是管理学这门学科的创始人,22岁就攻读完国际法博士学位,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38篇文章,(并且这个记录至今未被打破),7次获“麦肯锡奖”,获2002年度“总统自由勋章”(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原因之二,《管理的实践》奠定了德鲁克大叔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是第一部从实际执行层面立论的管理学书籍,是第一部兼顾管理现有企业和创新未来企业的著作。
简而言之,大师的大作。
如果你是管理系大二的学生,那么你会在这里看到很多熟悉的面孔。
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课里人事制度的设立,员工如何激励。
比如《战略管理》课里企业的目的、事业、首要任务。
比如畅销书经常拿来说事的目标管理。
你认为自己已经学有所成,以上内容讲起来都可以滔滔不绝。
可**认知就是在一次次探索中被刷新,进而推动进步。
**
比如企业的三大功能是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嗯,学的确实是这么几块,但这么分明的罗列就只有在这儿。
比如人事,总说企业要求员工怎样怎样,却很少人说员工该要求企业怎样怎样。企业应该要求员工积极主动以企业的目标而努力,要求员工有学习能力和忘掉所学的能力。员工不仅仅该要求企业给予薪资福利,更应该有给员工提供合适的地位和创造其社会价值的机会。
《联盟》这本书里说前员工(曾在该公司任职,后因各种原因不再任职)应该形成前员工联盟,友好互助的关系对企业口碑有利,对员工发展和心情也有利。
显然《联盟》的观点是对《管理的实践》这一部分内容的补充和发展。
比如目标管理,德鲁克大叔延续了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保持一致的原则,运用测评和报告真实地反映目标管理情况,而不能用“压力”和“危机”进行管理。
如果把《管理的实践》当作教科书,想必只有资深的管理学教授才能招架得住并完全领会德鲁克大叔这些容易懂却又难真正懂的知识。
书中有两个点给我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一是对科学管理的分析和解释,二是管理者需要具备正直品质。
前者德鲁克大叔在人事管理部分花了十页左右的篇幅深入浅出地分析,不过还没读过科学管理的我对于“机械分解,区分计划执行是有缺陷的”实在是理解不来。对此我觉得开心,因为它给我指了下一本要研习的大作。
后者非常通俗,但非常非常重要,心存歹念就不用妄想这个继任管理者会好好做事,毕竟他连自己都无法管好。
书中有很多像“宁可每天都有一片面包,而不要今天有一袋面包,明天却什么都没有。(谈及管理支出之时)”一样的金句,有些鸡汤味道,但哲学内涵让它们不留于普通鸡汤层面,而是发人深省。
最后一点,德鲁克大叔非常友善地用了很多一级标题、二级标题和三级标题,把全书的框架搭得很清晰,关键词句也有黑体突出。很适宜我们这种过目即忘的人看。
**学英国文学一定要读莎士比亚,学物理学一定要学牛顿,学管理学一定要读彼得·德鲁克,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