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是幸存者——
一位“抗战娃”的生死记忆讲述人:
熊苏皖(开国将军熊应堂之女)
我叫熊苏皖,生于1943年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名字里,刻着出生地的版图,也烙印下一个时代的创伤。我出生的时候,“皖南事变”的硝烟还未散尽,新四军的根据地满目疮痍。我降生于一个突围与转移成为家常便饭的年代,大家称我们是“抗战娃”。
我出生后仅仅三天,紧急转移的命令便骤然下达。我那仅二十五岁的母亲,时任卫生所所长,产后疲惫的身躯还很虚弱,却必须以钢铁般的意志,集结起全所的医务人员、警卫排和仅有的担架队。他们的肩上,是伤病员们生的希望,是那些比自己的生命更珍贵的医疗器材和药品。在浓浓的夜色里,这支沉默的队伍踏上了生死未卜的征途。
伤病员的呻吟被死死压在喉间,不能发出声,沉重的器材压弯了战士们的腰。行军缓慢,他们很快便迷失在漆黑的林海,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追兵的脚步声时远时近,为了躲避搜捕,他们被迫藏身于一个积水的深坑。
那是一个怎样的坑啊!初秋的污水,冰冷刺骨,混杂着腐烂的枝叶与泥土的腥气。母亲抱着我,与战友们一同毅然跳进这污水之中,水没至成人的胸膛。不能动,更不能发出一丝声响。为了保护襁褓中的我,母亲和战友们轮换着把我托出水面,就这样,在这污浊的冷水中,他们整整浸泡了三天三夜,也把我整整托举了三天三夜。
(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