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被问到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大概有这么几类:孩子无法与人交朋友,情绪不稳定,拖延,不听话,经常对抗,宅家里,玩手机等等。
如何看待孩子出现的问题呢?
父母是孩子的源头
父母是孩子身体的源头,也是孩子教育的源头。大多数孩子出现的问题,最初始都是由直接养育者所影响的。如孩子的情绪表达模式,在三岁前是遵循人的本能需要,之后则要由父母教导如何表达,如果父母也不能好好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那孩子也会进入混乱的状态中。父母用指责或暴力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也学会用暴力来解决自己的需要,很小的小朋友都可以随便出手打人。
我们也可以轻易地发现,孩子表达对同伴的好感或与好朋友的关系中,都呈现了其背后父母与朋友交往的方式。有一次,一个家长问我自己的孩子很孤僻,经常只看着其他小朋友玩,就是不参与进去。我问她:你希望的是怎样呢?她说希望孩子外向一些,主动与别人交朋友。我问她:那你像孩子这么大时是怎样主动的?她想了一会说:我小时候也很孤僻。嗯,这就是问题所在。父母自己体验过不好的感受,希望孩子不要重蹈覆辙,这只是个愿望,自己实现不了却希望孩子实现。我的意思是:如果想要孩子不一样,那你总得做点不一样的事。比如你要去教给孩子怎样与人交朋友,或者怎样去展现自己等等,如果你本身不会,只是告诉孩子说你要怎样应该怎样,其实孩子也不知道要怎样做。那么你就不能责怪孩子不会交朋友,不是孩子的错。
假如你这么一直教下去,孩子长大一点点时,会觉得自己很糟糕,他们只会全盘接受父母的评价,而不知道自己的特点和事实。你以为你在往好的方向教孩子,其实是一种伤害。从这个角度讲,父母也是孩子问题的源头。
父母如何看自己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问题解决的方向。
总是遇到想将孩子送过来咨询的父母,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在他们眼里,孩子有问题,需要接受辅导。的确是,孩子是真的有偏差父母才会这么着急。不过我更聚焦于父母自己是否有偏差。如果父母将孩子做为问题的焦点,那孩子真的是无处可逃,因为生活中最亲近最依赖的父母都认为自己有问题。
问题有两个方向:一类是真的发展成心理问题了。如宅家里了,回避与人交往,不上学; 又如有学习障碍等等。一类是成长过程中正常出现的,是一个历程,是年龄特征,还不真是问题,如青春期的叛逆,相信大多数人在青春都有过想要反抗父母的经历,但认为孩子有问题的父母,总希望孩子一如既往地顺从,这是方便自己而已,不是孩子成长的道路。
做有觉知的父母,就是冷静地跳出情绪的误区,分辨孩子到底是问题还是年龄特征,尽可能地看到呈现的事实,而不是自己的的期待或愿望。最常见到的是:在孩子未形成心理问题之前,一味用自己的方式去教养,直到孩子问题变严重了,第一时间想起的是找心理老师辅导,甚至直接有“我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的想法。要知道,结果不好一定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多年来养育的结果,这就是因果。
我想说的是:在教养孩子过程保持警醒与觉知,时时检视自己,对孩子的反应多点静心观察与思考,之后平和、真诚、带着爱心去沟通。如果不幸真的形成心理问题,那也先检查自己过往的教养方式,马上做出调整。
在孩子问题面前,莫慌张,莫抱怨,莫指责,要做的就是:静心,反省,学习,调整。高质量的陪伴来自有觉知力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