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个人处于一种极度颓的状态。
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
一是新来的(shabi)领导处处紧逼,傲慢自大又固执己见,难以作任何沟通;
二是感受到了中年袭来的危机。向内自省,自己又身无长物,不敢作任何变动;
三是自己的财富积累还远远不够。结婚、小孩等事已到迫在眉睫,不得不处理的地步。
三座大山,压得整个人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紧绷状态之中。有时候会想,这状态是不是一种必然?现在时候到了而已。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的应该就是我这类人吧?过于关注当下的得失,缺少对未来的谋算,且没有做好规划,以致荒废了许多时光,做了许多无用功。
我尝试过一些大的改变,并且付诸了很大的行动。现今看来,这貌似说明了自己当时的想法很幼稚。
曾经的我,规定自己每周读书2本,并在读完后及时做总结。按照这个要求,我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笔记。那段时间的我,自信满满,以为多读书可以让自己快速改变,快速成长,进而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我自以为找到了方法,我向着这条光明之路日夜不停的前进。然而,读书对成功而言,并不是一个充分条件,有时甚至谈不上必要条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诗句犹在耳边。
但是,读书又真的是没有用吗?我相信多数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但是为什么发生在像我这样的大多数人身上,又似乎没有什么用了呢?仔细想想,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你读过的书,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并消化它。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是你没有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整合,最后变成自己的思维框架。珍珠美则美矣,但是散落的珍珠没有串成一串,则不能体现它真正的价值。相反,很容易就被自己遗忘丢弃在哪个角落了;
三是没有知行合一。常听人言,知行要合一,两者相互促进。然而知易行难,多数人就困在这一步。若能达到此境界,意味着你就启动了山坡上的向下滚落的雪球,越来越大;
四是未与你的性格、兴趣产生共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看的书与自己的性格、偏好没有很好的契合,就不容易自然而然的运用到生活工作之中,最终依然停留于知的层次,而没有行。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天生的绘画家经常看哲学的书籍,他连自己的兴趣都没摸清楚,最后能成为哲学家还是画家呢?貌似都不能。
因此,现在的我觉得,读书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选择-理解-归纳-知行合一。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慢慢的读,慢慢的理解,不断地归纳总结,最后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我开始放慢脚步,如苏轼所言,旧书不厌百回读。宁肯熟读深思一句话,绝不囫囵吞枣一本书。
虽然我最近状态很差,但是梳理完此文后,不知不觉间身心放松了很多。这应该是一种“心流”状态吧!
希望阅读此文的你不要被我的负面情绪感染,择其善者而从之。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