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单元,我们学习植物。
那么:
植物是什么?
什么样的生物算植物?
植物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
它们如何过日子?
、、、、、、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何给3-6岁的孩子们讲?
我们先不讲,班主任先给大家读了一本关于苹果树的绘本,然后我们带领小朋友们用粘土、卡纸、海绵纸、树枝等等历时一周,一起做了这样两张图:左边是苹果的一生、右边是苹果树的日常。
看到图片,你可能会觉得:嗯,很漂亮。可是这中间创作的过程,却是最有意思的。我们想要展示一棵树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找一根带皮的树干,用褐色粘土做树根,绿纸做树叶等等,后来班主任脑洞大开,并冒着被物业打屁股的风险,去拔了一棵小灌木贴到墙上(说实话,对于这个点子,我也是献上了我的膝盖嚯嚯嚯)。这样的教材,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最直观最容易理解的,尤其是对于小朋友们而言,实物化教学,是最理想的方式(我不免有点担心,如果讲动物,我们会不会也要在教室里养几只?)。
最重要的,每个人都参与了诸多细节的制作,都能够在里面找到自己的痕迹,每天上下学看到这个,都会倍感亲切吧(简书添加不了表情,真是需要大大的改进)。
咦?有个人在展示肚皮,难道他是在想:我曾经也有根哦,我的根在肚脐眼儿上,从妈妈那里吸收营养?
你们知道的,孩子们经常语出惊人,记得班主任讲到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时候,有位小朋友就总结:植物可以自己做饭吃(大拇指)!!
《苹果的一生》我们用的是思维导图里面的流程图模式,用一个循环来展示。我们常说:多学一门语言,等于多掌握了一种思维方式。可见思维方式对于我们之重要。孩子们虽然小,还不适合去自己绘制思维导图,但是用这样的方式来熏陶他们的思维,却是非常棒的。单纯说教式的方式,无论是面对生活习惯问题,还是掌握某种技能,在幼小的孩子面前,都显得很无力,孩子们不愿意听我们说太多。他们更愿意自己去看、去摸、去感受和体验。所以,只要我们不强行往他们探索的手指上抹苦瓜汁或者拿开他们的手指,相信他们定会探索出自己对于口腔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