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诸事不顺,压力山大,想做些什么来改变却又无能为力,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这种状态就是——“丧”。有一次我发现妈妈在用手机看那些关于我的生肖属相运势,在无奈的情况下,妈妈竟然也开始迷信了。
虽然妈妈不懂那些理性的科学,不懂深奥的哲学,不懂自我实现的预言、不懂双盲测试、不懂安慰剂效应这些有关人性的心理学,但从未见妈妈这样迷信过。这就引起我对迷信的思考。
过去人们往往迷信生辰八字、生肖、运势、手相、面相什么的,现在的人类又开始迷信灵修、星座、塔罗牌、水晶净化能量场之类。按说,人类发展这么多年,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可是为什么迷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形式花样越来越多?
我很喜欢《奇葩说》节目的创始人马东团队的主创们,他们个个都充满智慧和幽默。他们说出了迷信的命门:
迷信真正的温床,不是无知,而是恐惧与焦虑。因为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无能为力”是最可怕的感受。所以,为了让自己安心,人们甚至会通过迷信来提升虚幻的效能感。而此时科学往往因为其严谨性,不能第一时间给出确凿答案,从而给迷信留下活动的空间。换句话说,迷信之所以会有那么顽强的生命力,乃是因为它低成本、高效率地为我们提供安全感。
人们往往看到某些处在困境中的人通过迷信的方法,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于是就认为自己也能够通过迷信获得。这里面也许有“自我暗示”的作用,但他们往往忽略了“确认偏误”这个大量存在事实。
确认偏误就是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这也是选择性注意的结果。在确认偏误的作用下,人们更加迷信。
那么,迷信真的不可取吗?我们应该彻底摒弃迷信思想吗?
非也。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早已证明,如果一个人打算改变一种不可能改变的情景的话,那么挫折、沮丧和抑郁很可能随之而来。当存在于个体以外的力量确实控制着行为的后果时,最现实也是最健康的行为方式是采取外控点的态度。
外控点的态度也就是引入“迷信”的力量,把自己的行为后果归因为运气、命运或是他人力量的影响。
知名心理咨询师、知乎优秀心理学答主陈海贤老师在自己的新书《幸福课》里就说过,“我总觉得,要生活好,我们需要给那些我们既没法掌控、又十分敬畏的东西留下空间——你可以叫它神、命运、或者简单点,运气。生活到底是随机的产物,还是“运气”“神”或者“命运”这类神秘意志的产物?谁知道呢。虽然我也不是什么有神论者,拿“神”出来说事,完全是出于节省认知资源的考虑”。
如果我们遇到了挫折或者不幸,就相信这是神或命运的安排吧。这样可以减轻我们的心理负担。这样想,我们就能欣然把认知资源省下来,去做我们该做的事的了。所以古人说,“尽人事,听天命”嘛!
如此说来,迷信并非不可取,但要根据具体的情境采取适度迷信的态度。如果迷信能节省认知资源,让我们有时间有精力去做应该做的事,那又有什么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