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窍与守拙——读庄子寓言“浑沌凿窍”有感

                    浑沌当初无七窍,

                    悠忽相遇欲相报。

                    凿窍七日浑沌死,

                    文明开化蒙昧消。

                   

                    愚顽蒙昧惹人嘲,           

                    自恃精明误自骄。

                    难得糊涂善守拙,

                    心归澹然自逍遥。

        寓言“浑沌凿窍”出自《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南海神王,名字叫倏;北海神王,名字叫忽;中央神王,名叫浑沌。倏与忽过从甚密,他们常在浑沌所辖中央地区会面,受到浑沌的热情款待。倏与忽十分感激 ,商议报答浑沌的恩惠:“人人都有口、鼻、耳、目等七窍,用以看视,闻听,进食,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凿一番。”于是,倏与忽一齐双双动手,每天开凿一窍,七天之后,浑沌竟被凿得七窍流血死去了。

      这则寓言,为汉语创造了三个词汇:一为“浑沌”,指浑浑噩噩的愚钝,后演化为“混沌”,表示一种未开化的蒙昧状态。二为“悠忽”,意为极短暂的时间,如同白驹过隙充满变化,相当于佛经中的“刹那”。三是演化出“开窍”,比喻开始懂了。

      “浑沌凿窍”是庄子为中华文明构筑的一则创世寓言,读来耐人寻味。浑沌的世界,是原始初民的世界,蒙昧无欲,单纯自然。表面看来,浑沌凿窍而死,似乎是悠和忽好心办成了坏事,含有事与愿违、弄巧成拙之义。实际上,悠和忽为浑沌开凿出七窍,是为了让他告别蒙昧世界。浑沌之死,意味着文明的开化。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从蒙昧走向文明的历史。

        文明的世界,是一个人欲横流的俗世。文明的开化催生了人们的种种欲望,使得人生变得复杂无常。但人生不可能一直像刚出生的小孩一样处于天真无邪的浑沌状态,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人们用七窍感受大千世界,体验人生百味,逐步从单纯走向成熟。显然,文明的开化是以蒙昧的消失为代价的;人们的成长也是以丧失儿时的单纯、快乐为代价的。但那种状态无论如何是回不去的。

      人生一世,愚昧无知不好,知道的太多也不好。人生没有欲望,就没有生活的动力和乐趣。欲望太盛,同样徒增生活的压力,失去生活的乐趣。故读庄子寓言“浑沌凿窍”,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笑中带泪,五味杂陈。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作《洗儿戏作》诗言:“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郑板桥为后人留下醒世恒言:“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道德经》第48章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鲁子牛曰,人生上半场,重在“为学日益”,积极入世,拼搏奋斗,日积月累,做好加法;人生下半场,重在“为道日损”,少私寡欲,清静无为,做好减法,直至生命回归自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