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开头就奠定了悲剧的基调,从一场死亡开始,引发的关于爱、人生、选择的命题。随着故事的推进,在作者冷静的笔触下深深的感受着力透纸背的痛心和绝望。到底发生了什么最终把莉迪亚推向死亡的深渊。
“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句话作为本书的注解道出了事实的真相,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太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父母的认可和肯定,在中国大多数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都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小孩,而传统教育中的打压方式会很容易产生不自信的心理。家长无形中会给孩子压力,需要成功,有出息,出人头地,有钱等等,满足他们的面子,甚至要带着某种使命感去完成父母的夙愿。
对于玛丽琳而言,她选择的婚姻和生活深深的让自己母亲失望,玛丽琳她想成为一名医生而事实是她成了一名家庭主妇,这让她压抑、崩溃、后悔、始终意难平,曾经试图离家出走过,但最终还是回归了原来生活,于是她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莉迪亚的身上,在女儿身上设计自己想要的未来。
莉迪亚在那么小的年纪就懂得了母亲的心事,她害怕再次失去母亲的爱,所以她把强加给她的全盘接受。她背负着沉重的“爱”假装自己很快乐,有很多朋友,她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为何而活,痛苦而麻木,她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不让父母失望而已。最终不堪压力和束缚,选择了离开。
这就是悲剧的源头。玛丽琳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后悔自己的选择,却无力改变,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这份强加的爱,绑架了莉迪亚的未来,她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想要什么,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讨好父母。
作为成年人,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要活出自己最好的状态,而不是把期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管是父母、孩子、爱人都不行,亲人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但这不能说明他们一定要按你的想法选择人生,他们没有义务为你做什么,去完成你的夙愿,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立的个体,都自己选择的权利,人生轨迹,在世间的修行,我们也只能陪他们走完一程,千万不要以爱之名去绑架别人的人生。
其次,我们最应该学会的就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有承担后果的勇气。我们的人生是由每一个选择决定的,你的生活、城市、工作、爱人等等,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生活,或者后悔了当初的选择,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当下,改变自己的状态、心态,而不是抱怨和改变别人。每一种选择的背后都有我们看不到的未知和代价,我们要有承担一切的勇气,不要想着当初我要怎样就好了,我要不这样选会不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了?要知道,人生从来都没有从头来过的机会,我们能选择的只是活在当下。如果总是以当下的视角去看待从前的自己,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以前是个傻X吧,但是没有办法,以从前的阅历、认知层级只能做出当时你认为对的选择。
联想到小李子和温斯莱特主演的电影《革命之路》,女主和玛丽琳的经历很像,困于眼前的生活,每天就是照顾家庭,想要逃离当下的生活,不知道应该怎么解脱,异想天开的想去巴黎,似乎去了那梦想就会实现,一切都会好起来,但是对于去了之后如何谋生,应该怎么生活完全没有计划。最终,他们的巴黎计划泡汤,女主自杀身亡。
这些悲剧的发生都是源于对生活的不满,对自己选择的后悔,一直处于压抑和崩溃的状态中,想要逃离却无从解脱,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和精神寄托,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心理防线特别容易崩塌。最好的就是从改变心态开始,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否则就会一直陷入到死循环的僵局中。
逃避现实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直面问题,不抱怨、不后悔、不依赖、不放弃,才是正确的选择,不管遇到怎样的困境,都要积极、乐观、勇敢的活着,经历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原则》提到:痛苦+反思=进步,是啊,没有经历就不会痛苦,没有痛苦就不会反思,没有反思怎么能进步?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世间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愿我们都能立足现实,找到真相,聚焦当下,快乐的活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