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如是说:“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朋友。”
关键词:
独处。做自己的朋友。
平衡。平衡在线,平衡无处不在。
解脱。解脱不是目的,而是思想升华的必要条件。
空、有想。空和有想是思想的充分准备。
顺应。自然抵达才是大为的觉悟。
在我看来,独处就是一种內修方式,一种与自己对话的交流场。每当你独自静谧的时候,思想就会特别活跃,这种活跃往往不会发生在我们的群聚列中。群聚是外在互动的感应场,独处是内在泛映的体验场。
把我的思想还给我,独处是这祈求的一个方便。
心力不够强大的人,在独处时所反映出来的寂寞感,是因为他对自己缺乏信心,总想有个依靠或依附,方能体验自己存在的决心和理由。他怕被忽略,他怕被遗忘,以至于一旦静下,内心所发出的噪音就会异常突出,因为没有对冲的干涉做平衡,心就会产生不安情绪,寂寞的感受就会涌现出来,或冷,或燥。一般来说,忙碌的(与人打交道)工作者都会出现此类特征。这个道理说白了,就是“音律”失衡所致,即,交道的“外”噪音与忙碌的“内”噪音本来建立起来的平衡场,被独处的静所打破,寂寞由此而生。
但我们也不能由此推断说,独处、且能享受孤独的人,心力就一定很强大(患上自闭症病体也是很脆弱的)。这与心力大小无关,只与心思情绪平衡场有关。常处静者,因为能体验思想存在的那个人只有自己。故他的波动噪音平衡驻点源于自己内心,于是,想要达到均衡,就不得不与自己交上好朋友,寻求一个内在安全、可靠的支撑。
猜想,所谓的心力强大者,是指能随机随处而安的、可以瞬间调整自己心态的那类人。在我眼中,像诸如老子、杨子和庄子等道家中人应如是。他们是自然人,而一般人则是被“自然”残缺分化了的人,会在某一项或几项“心力”表现突出的人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这是常态。
由此而感慨,自然中的“顺应”多么重要,做好自己,其实就是一个“顺应”的理然和了然。今早读黄泰的《你比佛祖更重要》觉得他说的“你不懂佛祖不要紧,你懂你自己就行……你的解脱是你自己的事情,跟佛祖没关。”这句也是在表达一种境界的生成观吧。
在这里,我想表达另一层意思,即“解脱”是“顺应”的前身。自然中没有“解脱”,只有蜕变或嬗变(一如蛹和蝶、水虿和蜻蜓),除非你不那么自然。所谓水不洗水、尘不染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谓的“解脱”,就是沿着过去的路径上,能够摆脱困顿负重的行为举措。而“顺应”不仅仅包含此项,祂更多点表现在非连续性上的一个接洽,即,从旧的习惯中可以脱颖而出,自然而然、顺势地抵达新的界面。
“解脱”是“顺应”抵达必要条件的准备工作;而“空”着恰好就是一个停顿的转身需要,它是充分的一个照顾,就好像乐律中的休止符一样,是为了下一组波起的承接而作用的无音律动的定格。“无”是在为“有”做准备,在“顺应”者看来,它依旧是光滑、可承载曲面必不可少的一个融洽要素。
我们说,“空”和“可想”是美丽的邂逅,相遇即是缘,缘起而“顺应”就是道可在道。
萨特另外还说了一句:“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应该说是比较符合力场的。全面的对抗,惯性的扭劲所产生的反向矢的压强面很大,以至于你必须牺牲自身同等力量、并付出超过此压强帕方可实现。在改变之前,先接受,意味着一个顺势的应力蓄积,待到时机成熟,若依然还想改变,那时就不是左右对冲面了,而是角变量旋转的作用效果,二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当然,这里所谈的顺势应力的蓄积,在许多时候,更多的是自身的成长,起初的那个认知,很可能是个错误视角上的判断,待应力蓄积抵达某一临界,也有一种可能会改变,但这个改变不再是那个“东西”了,而是你自己——在“顺应”中丰厚了独立场能,你的视野被再次拓展开来。
我以为,这也是萨特想说的另一句话“ 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并且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的意思。
“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
记住,你看到的这个世界,只是你内心的投射。和你内心不一致的地方,你或者忽视,或者否认,最终留下的,只有和你内心重合的那一部分!你的选择,就是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就是你的选择。
你所关注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个所关注的对象就是你心世界的映照。世界是多样性的,我们的选择决定了我们的心世界的构架。
无论喜欢独处还是群欢,你喜欢什么,就是什么。婆娑世界有万般色相,映入我们眼帘的、走进我们心底的那些外在事物,看似偶然,其实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为你的心一直在筛选。通过筛选,你过滤了你心视而不见的东西,你留驻了你心想要唤起同构映射的成分。所以说,在日常生活里,你的视野中的景致决定了你心中的景象世界是由什么组织构架出来的。
享受独处时思想境所产生的孤独感、认识自己,与独处时感到万般寂寞、想要寻得群涌欢畅之间、对于生命存在方式和生活抉择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差异甚大。但我们很难说哪一个更优,对于个体生命的事实发生,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本来的选择。
记住,庸俗也是一种权利,不要把自己显得那么寡薄,以至于成为自然中的异类。努力做个“顺应”者吧,想对萨特这样交代一句话,有过,思过,安然不吝。
记:七夕日,晚饭后,歇,听音频,浑然入睡。午夜醒来,期间,听柴可夫斯基的一首《秋之歌》弦乐,再难入眠。入秋了。如是就萨特的这几句话做个聊白,对于存在和存在关系,我有我的感受,或同或异,皆是正常。
也知道颠三倒四,不好!偶尔随个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