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书》概述
《汉书》,汉班固著,名称从《尚书》来,是班固定的。班固断代述史,起于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共12世,230年,作纪、表、志、传凡百篇,称为《汉书》。断代主张,是班固的创见,一来保存了文献,二来发扬了本朝功德的趣旨。
《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班昭)和经学大师扶风马融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的《后传》作底本;而从高祖之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这样看来,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但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颇有别裁,绝非率尔下笔。史书叙汉事,有缺略的,有隐晦的,经班固润色,便变得详明。
汉代是个辞赋的时代,《史记》当时还用散形文字;到了《汉书》,便弘丽精整,多用排偶,句子也长了。自此至唐,一般文士,大多偏爱《汉书》。
作者朱自清以为,平心而论,《汉书》比《史记》繁,原因有三:其一,《汉书》断代为书,尽可充分利用史料,尽其颂述功德的职分:载事既多,文字自然就繁了。其二,《汉书》载别人的文字也比《史记》多。其三,《汉书》文字趋向骈体,句子比散体长。
《汉书》“文赡(富足,充足)而事详”,即文章涉及多而且叙事详尽;此外,情词俱尽。
《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sheng)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
唐之前,受辞赋影响,偏爱《汉书》的多,专门传习;唐以后,散文渐成正统,大家才提倡起《史记》来。
二,班固生平经历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光武帝建武8年(西元32)生,和帝永元4年(西元92)卒,享年61岁。其父班彪在和西避难时,班固降生,他有弟弟班超和妹妹班昭,后来都有功于《汉书》。
班固家和司马氏一样,也是世家。班固的曾祖博学有才气,曾与刘向同校皇家藏书。汉成帝赐班固的曾祖全套藏书的副本;班家得了这批赐书,真像大图书馆似的。最初班家有钱,能够招待客人,好多学者跑到他家看书,如杨雄。
班固的父亲班彪,既有书看,又得接触学者,于是尽心儒术,成了一个史学家,整理补充著了65篇《后传》,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
班固5岁随父到那时的京师洛阳。9岁能作文章,读诗赋。大概16岁,入了洛阳大学,博览群书。他治学不专守一家;只重大义,不沾沾在章句上;又善作辞赋。班固为人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骄人。在大学读了7年书,28岁,开始改转父亲的《后传》。但因有人告他私自改作旧书,被迫入狱;后因明帝赏识他的文字,便命其做校书郎。33岁时,在兰台才重新写他的大著。34岁,做了兰台令史。但在官不久,就从军了。大概在51岁时,他的《汉书》才大致完成。窦宪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时,班固作铭,时年60岁。次年回到京师,做了窦宪的秘书。窦宪阴谋弑帝不成,班固也受牵连而入狱,61岁的他,受不得那种苦,便死在狱中。
书籍和人一样都有不同的命运,时济时落,成败不定。时势造英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偏好,而因这偏好,有些书有些人便会被冷落一时,但是时代绝不会遗漏一位英雄,一部大作!《史》《汉》与班固司马的命运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