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我再一次读完了《一个人的西部》,放下已经略显陈旧的书本(妻也读过两遍,算起来,这本书被我们翻过四遍了),却迟迟不想把它放回书架。我想,这种好书,不能读过就放下了,读这一遍的感想,如果不写下来,那短暂的记忆很快就会消失,会很遗憾的,毕竟,每一次的感悟都是独有的。
我想起了第一次读《一个人的西部》,是在2017年夏天,那时的我,正被巨大的痛苦裹挟着。难缠的疾病仿佛跟定了我,湿疹、鼻炎、肩周炎、消化不良,轮番或同时,在我身上逞凶作威。而负面的情绪,更像附体的魔鬼,时时要击垮我,须臾不离的焦虑让我难以安眠,不期而至的恼怒让我如遭火焚,影影绰绰的忧郁让我看不到生活的色彩,而夜晚被人追杀的噩梦,却成了家常便饭似的梦魇。
我不知道我怎么了,我好想摆脱它们,但找不到任何办法。虽然很愚笨,但我也明白地感觉到,那身上的病,都是由我的心引起的,心病治不好,身心就会永远痛苦下去。因此,我四下寻找心灵的解药,也看了不少的书,但那渗入潜意识的痛苦,却没有丝毫减轻。
那天晚上,我又向妻说起了我的痛苦,她装作不经意地对我说,你可以看看雪漠老师的《一个人的西部》,写得很好。当时,她读雪漠老师的书已有一年多了,但由于从小受到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我对于佛学和雪漠老师,还是嗤之以鼻的。不过那天晚上,我思想的堤坝意外地开了条缝,想,闲着也是闲着,看看吧,权当消遣了。
捧起书,漫不经心地翻着。不知不觉的,当那智慧和大爱的文字一页页流入我的心时,世界安静了,我忘了周围的一切,忘了身上所有的病痛和烦恼,黯淡的灯光下,只剩下了我和《一个人的西部》。我时时被震撼着,三十三年了,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人可以这么活,原来,世上竟有这样一种精神。一股股清凉不断地浇灌着我的心,洗去了我灵魂的热恼。
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怎样活才有意义?虽然书本们和老师们教过我,但那乏味的说教,总显得隔靴搔痒。虽然,看到人间的灾难和人性的善良,我也会热泪盈眶,但擦去泪迹,生活还是照旧。于是,在这娑婆世界中,我成了无根的浮萍,随着外界的洪流到处漂泊。上学时,人们说要好好学习,我就努力学习,学校越来越好,学历越来越高。工作了,人们说要使劲往上爬,我就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给自己谋前程。结婚了,人们说要买车买房,我就攒钱借钱,拥有了车子房子。我将他人定义的“成功”的标准,当成了人生的意义,在追名逐利中失去了自我。很长一段时间,我道貌岸然的皮囊下,裹着一颗空虚的灵魂,那个时期,我过着荒唐放荡的生活。渐渐的,我丢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贪婪、嫉妒、怨恨塞满了心,它们结成了厚厚的垢甲,召来了病魔和心魔。你说,这痛苦,能怪谁呢?
幸好,我还有个寻找的念头,总觉得不对,肯定有什么地方错了,这不应是生活的常态。可能正是这渴望被救赎的意念,让我有幸找到了雪漠老师和香巴噶举。当时,我读完《一个人的西部》,突然有了种安全感,我认定我已找到了心灵的解药,那就是书中闪耀着的超越智慧和慈悲精神。我对佛教的偏见和芥蒂彻底消失了,一发不可收地读起了雪漠老师所有的著作,进入了一个更深更广的精神世界。
二.
正是因为《一个人的西部》,我才逐步走近了雪漠老师和香巴文化,走上了修行之路。因此,在雪漠老师所有的著作里,我对这本书始终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说起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还有一件事情很有意思。
在我读完《一个人的西部》后不久,雪漠老师就到青岛来了,是受邀到青岛文化论坛讲《道德经》。那时,我正被职业选择的问题困扰着——我是在2007年参军入伍的,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职业并不是我真正想要的,因此,在部队的十年,我一直过得很压抑很痛苦,一直想提出转业,但总怕转业不成,反遭来冷落(当时我在部队干得很好,也挺有前途,尽管有很大痛苦),还担心转业后的去处,家人的不理解等等,所以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由于我的读书和妻的介绍,我对雪漠老师有了很大信心,我想,我要利用这次讲座的机会,当面向雪漠老师提出我的困惑,老师说怎么办,我就怎么办!记得在提问环节,我是这样问的:“如果不喜欢自己的职业,是该坚持下去,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还是该换一个职业?如果离开,是不是一种逃避?”雪漠老师说了很多,主要的意思是:如果不喜欢自己的职业,是很难做出大的成绩的,有的人明明很痛苦,却不敢做出改变,结果在不喜欢的职业中痛苦了一辈子。最后,雪漠老师望着我说:“如果是我,我会换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的。明白了吗?”我冲雪漠老师点点头。从那之后,我就没有任何疑虑了,果断地提出了转业。
现在,我已离开了那个让我痛苦的环境,心情有了很大转变。虽然,职业只是影响情绪的外因,但在无法自主心灵时,这一决定无疑让我摆脱了不利的环境,况且,我也把这决定本身,看成了自主命运的开始。
后来,我在樟木头参加“雪漠创意写作班”时,也有人提出了类似问题,说他想要辞职创业,问雪漠老师的意见。雪漠老师却劝止了他,告诉他单位是个平台,不要轻易辞职,还是要好好工作。听了雪漠老师的回答,我想到了两年前自己的提问,两个问题,虽不尽相同,却也有相似之处,雪漠老师的不同回答,颇有点孔子对子路和冉有因材施教的味道。
总之,因为《一个人的西部》,我渐渐走出了人生的阴霾。因此,我很感恩《一个人的西部》,感恩雪漠老师。
三.
《一个人的西部》是那种读起来就放不下,读到最后又不忍心读完的书,总想一直听雪漠老师娓娓的叙述,总想一直沉浸在那温馨的静谧中。
应该怎样介绍这部书呢?我想了好久,却总也概括不出它的大美。我想,一个人的西部,就是一个人的叩问,一个人的坚毅,一个人的求索,一个人的诗意,一个人的孤独。非亲历其过程,是体会不出其中的悲欣的。建议有缘的人好好读读它,只要你沉下心来,放下你的偏见,就能感受到它带给你的滋养。
我也是这样。书中的每一篇文字,都以不同的方式滋养着我,或让我警醒,或赐我慈悲,或激活心里的美好,或消除胸中的块垒。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是“亲戚杀狗”的故事,另一个,就是陈开禄的死。
读完亲戚杀狗的故事,老山狗的恐惧,雪漠老师一家的沉默、痛苦和哀悼,就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时时刺痛着我的心。那种不忍直视的画面感,时刻提醒我,不要为了自己的贪欲,去掠夺无辜的生命,因为动物对死亡的恐惧和人类是一样的,动物同样有亲情,有梦想。有时,我们嘴里几秒钟的肉香,代表的是一个生命的哀怨,一段温情的破灭。白居易有首诗,很简单,但很伟大:“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由此,我想到了那些曾被我戕害过的动物们,并默默向它们表达了我的忏悔。
陈开禄得病去世的那一节,给我的,也是感同身受的痛。让我久久难以忘怀的,是两段嚎哭:一个是听到哥哥说“你不过是个卖苦力的”,陈开禄怔住后的嚎啕大哭;另一个,是无数个漆黑的夜里,雪漠老师梦醒后的嚎哭:“弟弟,原谅我吧!”
不管是读到,想到还是写到这个情节,我的心里总是会流泪,我痛着陈开禄的痛,也痛着雪漠老师的痛。有一次在和妻走路聊天时,我又想到了这个情节,鼻子一酸,眼泪马上出来了,我赶紧转过脸拭去眼泪,怕她看到。
雪漠老师用他最后悔的事告诉我们,要在活着的时候,善待自己的亲人,不需要锦衣玉食,不需要广厦阔屋,能在相遇的时光,给予他们安详的微笑,温暖的鼓励,就够了。
四.
能与《一个人的西部》相遇,我要特别感谢妻子。这么多年,无论读书还是修行,她都像一个尝百草的神农氏,冲在前面,把百味辨尽,然后回头告诉我,应该读什么书,或是走什么路。遗憾的是,对于她的忠告,我大多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很多时候不以为然,甚至言带讥讽,可她却用最大的耐心包容了我。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参加完一期在青岛举办的“雪漠创意写作班”,带回一个视频播放器,里面有很多雪漠老师讲课的视频。那时,我还深陷在无边的愚痴中,对万事万物毫无敬畏之心。我把播放器拿在手里,对她说:“看看,又被骗了吧,这东西能值多少钱?”现在想想,如果换作是我,听到别人这样亵渎自己最尊敬的老师,定然会怒不可遏的。记得当时,妻也非常生气,她叹了口气,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她很快原谅了我,以后的日子,仍旧苦口婆心地给我讲解雪漠老师的作品和思想,遇我辩驳,她总是不急不躁,耐心等待我接受的那一天。
正是在她至诚的感召下,才有了我和《一个人的西部》的相遇,进而有了后来的修行之路。
我总是想,妻子,是我命中的大贵人。
五.
以上,就是我和《一个人的西部》的故事。合上书本,把它放回书架,我想,可能每个人都有过属于自己的“一个人的西部”,不同的是,有的人只在梦里幻想过,有的人只短暂的实践过,有的人却终其一生坚守着。不同的选择,构成了不同的人生。
我愿跋涉在漫漫长夜,凝望那天心月圆,将足迹踏向远方,走出我自己的“一个人的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