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第一章,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拿我自己来说,我是一个不愿怀旧的人,因为唤醒过去的记忆,总让我想起那些让我感到不幸的事情。我的潜意识告诉我,我也是弗洛伊德原因论的信奉者,我同样认为,那些不幸的事情影响了我现在的性格,而我并不喜欢自己的性格。
如果在读本书之前,有人会和我探讨这些问题的话,我就如同书中的青年一样,也会对自己当下状态感到不满并寻找过去的原因,而这些过去并不能改变的原因,其实是我保持现在状态的借口和理由。
将现在的不幸归咎于过去就是典型的原因论,它只会让我们的人生止步不前。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地提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环境,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国籍、民族,但我们无须执著于这些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觉得自己不幸,是因为我们自己选择了不幸,因为我们认为“不幸”对我们自身才是”善“的选择。
阿德勒心里学认为,每个人都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一词在这里指一个人的思考或行为的倾向,具体来说就是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狭义理解指性格,广义理解包含了世界观和人生观。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其实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虽然在选择的时候,有些不可改变的外部因素如文化、国籍、或者家庭环境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最终还是自己选择成为了当下的”我“。既然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但尽管如此,也并非马上就可以改变,因为我们总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却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因为保持现在的状态,即使感到各种不满意,但还是会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心。在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之间,我们总是容易选择后者。人们总是这般矛盾,心里既想要改变,却又害怕改变。
所以,真正改变生活方式需要莫大的”勇气“。也可以说,人之所以不幸福并不是因为过去的环境,也并非能力不足,只不过是缺乏”勇气“,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那怎么才能改变生活方式,如何获得勇气呢?书中哲人对青年的观点是,首先就是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有时候,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如果怎样那就好了”,在这样的假设之中,其实根本无法改变,这种假设其实是自己不改变的借口。把假设要做的事情变成实际的行动去做,则一定会有所成长和改变,也会带来更多的勇气。
改变生活方式,需要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甚至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阿德勒的目的论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