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将辜鸿铭、严复和林纾称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三大功臣,其中,林纾主要是将西方文学作品及文学思潮翻译到中国。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他并不懂洋文,也没出过洋、留过学。那他是怎么做到的?
林纾1852年生于福建,年少聪慧且读书勤奋。光绪八年,31岁的他通过乡试,第二年参加会试,落榜。从此,告别科举,远离仕途,专心致力于古文,精研国学与朱、程之学,尤其喜好太史公的文章,可以说是一位土生、土长、土造的文士。即使是提倡白话文、反古文的胡适都称赞他,说“古文的应用,自司马迁以来,从没有这样大的成就”。
就是这样一位好古之人,竟以西文而名利双收,最令人称奇的是他还不懂洋文。而这,也正是林纾天资聪慧、强记过人和国文根基深厚的体现。
他不懂西文的原文,靠的全是他人看书口述,这种人也被人叫作舌耕先生。每当舌耕先生口述时,林纾就用笔把内容记录下来,然后加以润色。记录得多了,林纾也变得熟能生巧,有时口述者的话还没说完,他的稿子就已经完成了;有时口述者先将原文整体先说一遍,他再奋笔直书,竟然能与原意八九不离十。
因此,林纾的译作,全是意译,而非照书直译。这样做所带来的好处,就是情文并茂、一气呵成,而非一般翻译者那样生搬硬套、晦涩难懂。
当时很多通晓西文,想以舌耕先生谋生的人,都愿意找林纾。这样一来,林纾的书源倒是不愁,但是西方作品的参差不齐、舌耕先生理解及口述能力的高低不等所带来的弊端也在所难免。
好在,林纾能以活泼流畅的文笔和忠实认真的态度,力挽狂澜,不至于造成粗制滥造的后果。他在翻译界的声誉地位,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