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的时候,有个男生喜欢我。
对我展开攻势是从请我吃饭开始的。有一天他给我发短信,说,你到一饭(堂)来一下。
一下去看到,他点了几个菜,说,我请你吃饭吧。
我诚惶诚恐地坐下,表面上客客气气的,他说一句我就搭一句,一边闷头扒饭的时候心里却不安地盘算着,怎么把这顿饭欠下的人情债还了。
吃完准备走的时候,我不知所措地掏出钱放桌子上推到他面前,说,我出自己那一半吧。他愣了一下,扭头走掉了。
回到宿舍,突然短信响了:你太骄傲了,拒人以千里之外,我觉得很受伤。放心吧,我以后都不会再约你了。
看到短信那一刻,我承认:我也像被蒙头打了一棍,懵了。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在我表达自己独立和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懂事时,原来很可能会伤害到别人。
后来那个男生没有再约过我,见到我,也是退避三舍的样子。他很聪明地发现了我的好强和疏离,也清楚地知道在一个不甘示弱的人面前,深入彼此内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我一直是这样的人,无比习惯自己对待世界的方式,也理所当然认为别人也能接收到同样的信息。求助和袒露脆弱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危险的事,会让自己丧失去主动权,更重要的是:给人添麻烦会被嫌弃,以及自我厌恶。
后来偶然知道了一种理论,叫适度依赖。这种理论说:“每个人都必须重新掌握原本存在于我们身上的依赖,学会平衡亲密和自主,请求帮助而不感到无能,与其他人建立联系,而不在这个过程中丧失自己。”
而像我这样的人,理论上叫“障碍性疏离“人格,大概有超过25%的人是这种类型。
障碍性疏离的人起初也会求助,也许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求助时鲜少有人出现,或者求助时得不到帮助甚至还受到压制,于是习惯自己解决一切,渐渐发现这比求助来得更加容易和轻松,不给别人添麻烦是获得认可和爱的前提,于是防御性地与他人隔绝。
因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意味着自己可以掌控一切,隔绝让他们感觉到安全。
可是问题来了:真的有人可以独自存在与世界上,像一座孤岛吗?
有人说虽然不能活成一座孤岛,但把关系变成一种交换就简单得多了。比如我需要钱,那么我拿我的劳动去换;我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我就花点钱;等我老了,没人照顾我那么我就花钱去养老院;再比如喜欢我的男生请我吃饭,我把我吃的那一部分用钱还给他就好......
如果感情的交换也可以算得那么清楚,那感情大概就不会是那么复杂的事。付出和得到情感必定伴随着牺牲和不平等,无法用货币衡量,也没有完全等价的交换。
基于交换,我们不能在现实世界里活成一座孤岛,但在感情的世界里可以:不爱任何人,也不让任何人爱我们,甚至连他们爱我们的权利也不给,那就可以了。
这大概就是那个请我吃饭的男生感觉自己受到伤害的原因。表面上看是我很独立我很懂事,但事实上是我没有给他爱我的机会,我拒绝这样的交流。我把钱丢了回去,像是在说:我不欠你的,也别想从我这里得到些什么。
豆瓣有一个小组叫『我害怕别人对我好』小组,里面的组员,有人爱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像一只受惊的兔子,赶紧躲起来,将对他们好的人拒之门外;或者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用失去自我的方式取悦给他们一点点爱或者讨好的人。
接受别人对自己好,意味着我们需要他人的安抚和爱。害怕别人对自己好的人,大概是因为不相信自己能把握界限,让自己自如地付出爱和接受爱。所以他们要么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要么完全被海水吞没。
适度依赖理论说,想变成更幸福的人,就要把握四个关键:
1.把你所做的事和你人本身区分开来,你做的事不代表你的人;
2.寻求帮助≠无能和失败;
3.把依赖和求助当做一种成长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4.学会分辨在什么情况下寻求帮助,什么情况下独自处理。
对于障碍性疏离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不以求助为耻,打破防御,相信自己不会成为一座孤岛,在别人爱自己的时候感觉自己值得被爱,也在爱别人的时候相信自己有能力去爱。
这绝对是一种自信和他信互相平衡的能力。
萧鹿 2016.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