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参加读书会活动的日子,总觉得生活缺少了些什么。所以在这个春暖花开的艳阳天,我们如约再次聚到了一起。其实我就来过两次,且都是空手而来,但次次满载而归;所有的收获都记录在本子上储存在脑海里保留在心底。
今天的主题,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讲述阅读经历。2.分享推荐书目。3.关于读书的困惑和建议。
聊起阅读经历,女生们的经历极其相似,几乎都是从初中时代开始以青春小说为启蒙。那时候,少不更事的我们资源匮乏,也没有人教我们应该读什么书,所以拿到什么就读什么。当然,也不排除有出生于书香门第,打小就有图书馆可泡的个例。有人读《梦里花落知多少》,有人读《红楼梦》,有人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也有人读路边小摊贩卖没名气作者的杂书……无论读哪一本,我们都衷心那时的自己,因为是从那一刻踏上阅读之旅的「不归路」。
到了大学,我们拥有丰富的图书馆资源,因此增加更多选择性,于是我们挑选自己热爱的品类来读,渐渐形成自我意识。由于文学是主流学科,因此提及当年乃至红火到现在的热门作家,大家纷纷响应,每个人都能表达几句对作家以及作品的看法,很有共鸣。比如我所热爱的安妮宝贝。
在大学和高中时代,当有人问我看谁的书时,我会很自豪地回答安妮宝贝啊。可是毕业后再有人这么问,我只是面露难色并弱弱地说,也没看啥,就是些不实际的青春小言……因为我觉得踏入社会的成年人再看那些,在别人眼里看来,我应该就是稚嫩长不大的矫情小女生吧。仿佛我在合适的年龄看了不合适的书。不想给别人留下那种刻板印象,所以我觉得难以启齿。但是打从读过《春宴》后,我打破了自己的固定思维。随着岁月的流逝,作家在一天天成长,阅历和经验在逐日逐月累计增加以后,写出来的作品也变得非常有底气并且铿锵有力。甚至,在拜读她近几年的作品时,花了我好一些心血气力。因为我的阅读面和社会经验不足以理解,只能慢慢等,等到我自认为能顿悟的时候再翻出来读。因此,现在的我觉得能真正读懂安妮其实是一件很厉害的事,我也不再羞赧于说,十年过去我依然在读安妮宝贝的作品。还有,今天听夏天强烈推荐《得曾未有》,已经默默记下,准备等到心不再那么浮躁时再细细领略。
分享书目才是我们聚会的真正目的。眼看小伙伴们掏出书本有备而来,准备不足的我甚是惭愧。DAVID极力推荐《莎士比亚书店》,甚至还在朋友圈发表书评;菜菜分享了她的公众号书评写作方法,奕琦聊到她从涉猎并深入欧洲史阅读领域的过程,夏天分享了经典随笔《幽影梦》,佳坤讲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看着每个人口若悬河畅所欲言的模样,忽然之间我明白「我看见了光」的真正含义。因为热爱,所以全心投入阅读;因为认真品味过,所以能挖掘出颜如玉黄金屋。因为想要表达与沟通,所以我们坐在一起,共同享受思想碰撞的过程。这有几分类似于DAVID表达的作家观点「作家既要解救自己,也要引导别人」,分享者也一样,他们从书中汲取精华完善了自己,同时也感染了倾听者。
关于读书的困惑解答和建议,这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虽不敢称我读书海量,但是书的数量还算可以,偏偏一直限定在文学领域。因此,每逢写文章,总觉得不够大气。除非是情感文,否则从来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但是硬性强迫自己拓宽阅读面,又非易事,最后脚步仍会不知不觉跟着潜意识走入文学区。如此矛盾又纠结的我,今天当着大家的面提出这个困惑,然后收获了很好的建议:“其实不用着急,读书可以先专再广,暂时维持目前的样子即可。”仔细想想也是,读书本来应该是一件很愉悦放松的事,如果强行把自己拉入痛苦深渊,其实得不偿失。再者,我相信人的阅读层面会随着时间和年龄慢慢转变,也许有一天我的潜意识也会牵引着自己走向更加深邃的领域。
经过深入交流以后,小伙伴们毫不吝啬地分享了一些关于读书的独特见解和方法。我大概总结归纳如下:
1.要进行大量阅读,不要轻易否定自己。
2.多读经典作品,先从浅显易懂的开始;读一读唐诗宋词,看一看古今中外的大作。
3.坚持每天写东西,要有系统的输出,给自己定目标。比如写小说之前,先读欧亨利的作品。
4.可利用思维导图梳理读书笔记,脉络清晰。
5.重点关注读书的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Ted演讲。
听完这些tips,我又顿悟了一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从前我一直觉得写作应该是很随性信手拈来的过程,但是今天我又被刷新了三观:在你可以下笔如有神之前,前期必要的强迫式修炼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诱惑太多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就变得心浮气躁,拖延症愈发严重。所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定额书目,定期写读书感受;这些值得被纳入明文规定章程,而且需要即刻生效,当下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