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就觉得很幸福。今天一口气给娃买了48本书,娃前两天让我给她买几本,说『汤小团』很好看,她才看一本。看了介绍和评价,果断下单,娃在家除了玩,一刻不闲着看书,西游记看了三十多遍,也是厉害。
教育研究中的一大发现是,比家长想要传递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孩子接收到了什么样的信息。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关于坚毅的书,两本书里面有共通之处。个人觉得在某些地方,性格中也有坚毅的成分,我喜欢这样的自己。
也喜欢书中的公式:
天赋×努力=技能 技能×努力=成就
天赋和技能是不同的,天赋是你天生就拥有的,而技能只能在一个又一个小时的练习中发展起来。
技能和成就也不一样。如果没有努力,你的天赋就无法发挥出来,它只是你未实现的潜能。如果没有努力,你的技能也同样没有价值,它只是你能做却没有做到的事情。
坚毅有两个组成部分:激情和毅力。
真正的激情并非焰火,转瞬即逝。激情也不是指你所看重的某一件具体的事,而是指你以一种恒久不渝的方式去关注某一个终极目标。
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成功人士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经由决定不做什么来决定自己要做什么的。
不死磕,不钻牛角尖,善待自己,学会适时放弃。放弃一些较低层次的目标不仅是可行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当一个低层次的目标可以被另一个更可行(更有效率更有趣)的目标替换时,你应该果断地放弃它,相应地,改变你的路径也是合理的。
我在多本积极心理学的书籍中看到了坚毅指数:呈递增效应。六七十岁的老年人更加坚毅。所以,保持成长型思维模式,终身学习,我们都可以变得越来越坚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变得更加成熟了。当我们找到自己的人生哲学,学会在受挫和失败后重新站起来,学习区别那些应当被迅速放弃的低层目标以及需要更加投入的高层目标,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坚毅。
弄清你生命中最想做的是什么,然后全力去做。生命是短暂的,要追随你内在的激情。
你是怎么看待你的工作呢?你把工作当做
一个营生~一件必须要做的事,
还是一份职业~工作是获得其他工作的跳板~一件可带来长远利益的事
还是一种召唤?~工作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我的工作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一件可以造福他人的事。
不同阶段对于工作的看法也是不同的,现在的我,很幸运,也正在努力把工作看做一种召唤。
习得性无助实验首次证明:导致绝望的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你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痛苦。
习得性乐观,在逆境下不会放弃的人。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一样,都会遇到负面事件,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事件的解释:乐观者会习惯地寻找导致痛苦的暂时的和特定的原因。悲观主义者则认为永久的和普遍的原因是罪魁祸首。
习得性勤奋~努力工作和获得报偿之间的联系是可以学习的,没有直接体验到付出与回报之间的联系,无论是老鼠还是人类,都难免懒惰。
认知行为疗法,即心理医生可以直接告诉患者是什么困扰着他们;而且患者的思想(即他们的自我对话)可能是治疗的目标。
认知行为疗法显示,无论我们在童年遭遇了什么痛苦,我们都可以学会观察消极的自我对话,并且改变自己适应不良的行为。与任何其他的技能一样,我们可以练习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最终对事物做出乐观的回应。
成长心态→乐观的自我对话→战胜逆境的毅力
让孩子学会在工作和玩耍中忘记自己,能够很快克服环境中的小小的困难……在进入成年期时,他有稳定的工作和情绪习惯的支撑,没有任何灾难可以压倒他。
保持乐观,抛开那些自我设限的消极想法,努力去尝试。
这个是我接下来要和小朋友一起做的事。鼓励孩子发展坚毅品格的“难事准则”三部分:
1、每个人都要做一件有难度的事情。即每天都要刻意练习的事情。
2、你可以退出,但你不能放弃。在你承诺的时间段内,你必须完成自己开始做的那件事。
3、由你自己选择对你来说有难度的事。
关于文化与坚毅,基本要点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更加坚毅的人,请加入具有坚毅文化的团队。如果你是一位领导者,想让组织成员具有坚毅力,那么请你创造一种坚毅的文化吧。
努力做到不抱怨:人生真正的欢愉是成为命运的力量,而不是做一个昏热自私、病态而委屈的草包,抱怨这个世界没有致力于给你带来快乐。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愿景并能够坚持下去,那么生活中很多奇妙的事情将得以实现。我的经验是,一旦你设立了明确的愿景,那么真正使梦想成真的,是用自律和努力来维持自己的愿景。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从你确定愿景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启程了,但是只有对愿景坚持不懈地努力,你才能到达终点。
正确看待竞争,竞争的真正含义:如果你只想着谁会输谁会赢,那么你就没有抓住整体,实际上是你的对手成就了你。我们的对手给我们制造了无数的挑战,他们让我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工作中亦是如此。
让自己和孩子变得坚毅,影响身边人。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决定一个人成功最重要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