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认知觉醒》上篇有感
为什么书读的越多,自己却变得越焦虑?为什么参加了很多课程,自己却没有什么改变?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一直认为自己具有成长型思维,也一直保持着学习的习惯,所以每年都会在读书或学习上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当然还有金钱,可是总是感觉自己的改变很微小。我也曾迷茫过,要不就安于现状吧,看着身边的朋友,过的也很舒坦,而我却很辛苦,甚至还会被人不理解,记得春节期间,我正参加坚持星球的演讲训练营,每天学习、打卡、录视频,我哥非常不理解,还调侃我这么大岁数了,你可真能折腾。所以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书看了这么多,道理懂了很多,仍然没有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这周和嘉言俱乐部的老师们一起共读了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虽然我只读完了上篇(内观自己,摆脱焦虑),但是也让我产生了一种自我觉醒的感觉,突然间也释然了自己的很多困惑。
在认知觉醒之前,我们要先对自己有所了解。
一、 认识我们的大脑
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本来计划是跑3公里,但是刚刚500米,就感觉自己已经累的不行跑不动了,然后就放弃了,这就是我刚刚跑步的经历,虽然经历了3个月的锻炼,终于能坚持跑步3公里,但是每一天的运动都会经历相当痛苦的过程,总是有个声音在我耳边说太累了,跑不动了。我一直以为是我的自控力太差,所以在过程中就会一直纠结。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人人都有这样的过程,因为这本就是我们大脑的基本构造。
随着人类的进化,我们拥有三重大脑。
在爬行动物时代,为了适应陆地生活,演化出了“本能脑”,本能脑结构比较简单,只有一个原始的反射模块,根据环境变化可以快速做出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会逃跑或是战斗。
到了哺乳动物时代,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就演化出了“情绪脑”,有了情绪的加持,哺乳动物就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中趋利弊害,提升生存优势,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愉悦情绪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
从哺乳动物演化到人类后,在我们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它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并做出理智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理智脑”。
从进化时间上来看,本能脑就像一个年老的长者、情绪脑就是一个年轻力壮的中年,而理智脑就像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影响,从发挥作用的力量上,本能脑与情绪脑远远超过理智脑。
知道了三重大脑的构造,我就理解了为什么在跑步过程中有这么多的阻力,原来是三重大脑在博弈。如何帮助理智脑获胜,周岭老师也给了建议不要试图与本能脑和情绪脑对抗,那会让你很痛苦,而且最终可能会放弃。我们可以尝试和本能脑和情绪脑和解,这样得到他们的理解,我们也能很容易达成自己的目的。想象一下,一个3岁的小孩正与一个70岁的老人和一个30岁的壮年硬对硬的对抗,结果一定是失败,但是如果这个小孩选择和解和融合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那结果可能会更好,最后一片和谐。
二、 认识我们的元认知。
什么是元认知?元在汉语中有“头、手、始、大”的意思,也就是最高级别,而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就是自我反观的过程。
很多有成就的人都有自我反观的习惯,比如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他的六项精进的第三项是:“要每天反省”。
元认知的反思有更高级之处,我们要从四个维度去反观自己。首先是过去,学习前人的智慧,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其次是高度,要从全局视角去观察,然后是深度,要从底层逻辑去思考问题,最后是未来,要从未来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想像一下,如果我们每天都能从这四个维度去反观自己,我们还会迷茫,还会不知所措吗?
比如要不要坚持阅读这件事,从过去看,很多成功的人都有阅读的习惯,自己过去也是因为专业类书籍读的少,所以底层架构不够,专业能力不强。从全局视角看,读书不仅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认知,还可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价值,甚至是可以获取财富。从底层逻辑看,读书就是帮助我们建立底层思维逻辑,掌握了底层逻辑,会让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更有效。最后从未来看,读书是我们成长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从这些角度分析了自己要不要坚持阅读这件事,你还会坚持不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