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桓帝刘志是东汉第十一位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与权力博弈。
刘志是汉章帝曾孙,父亲蠡吾侯刘翼死后,他袭为蠡吾侯。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被梁冀毒死后,梁太后与梁冀商议,决定迎立刘志为帝。当时刘志年仅15岁,在梁冀的扶持下登基,次年改元建和。
刘志即位初期,梁太后临朝听政,梁冀掌握朝中大权。梁冀飞扬跋扈,朝中大小政事皆由他决定,刘志的皇帝之位形同摆设。梁太后去世后,刘志对梁冀极尽尊崇,进一步助长了梁冀的权势。
延熹二年(159年),梁冀的妹妹梁皇后去世,刘志的宠妃邓猛女的亲属遭梁冀毒手,这激怒了刘志。他与中常侍单超等五人商议,发动政变,成功铲除了梁冀及其党羽,结束了外戚当政的局面,夺回了政权。
刘志诛灭梁氏后,将单超等五人进封为侯,世称“五侯”。此后,朝中大权落入宦官手中,“五侯”贪婪放纵。后来刘志虽对宦官势力进行了一定打击,但任用的新一批宦官上台后,同样残暴专横。
延熹九年(166年),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宦官则诬陷他们“共为部党,诽谤朝廷”。刘志下令将李膺等二百多人关进监狱,诏令全国逮捕党人,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
永康元年(168年),刘志病死于洛阳宫中,终年36岁。死后葬于宣陵,谥号为“孝桓皇帝”,庙号为“威宗”,东汉末年董卓当权时,刘志庙号被取消。
刘志在位期间,虽有铲除外戚、任用良将平定羌乱等举措,在军事和外交上也有一定作为,如收复西域部分国家,恢复与天竺和罗马帝国的朝贡贸易等,但他后期宠信宦官,导致政治腐败,东汉王朝也在他的统治下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