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聆听了李克富老师的文章《让我愤怒,你却哭泣》后,我的感受是:行为的背后本无对错,从不同角度客观的去认知,去面对不同的受众人群,这也许是需要我们去区分的。
我猜想发表三分钟短视频的那位记者,他可能是站在一个弘扬社会正能量,让更多的人看到,在我们身边有一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牺牲自我奋斗在一线的工作岗位上。人们也会被这种忘我精神而感动落泪。
而李老师则更多的是站在一个心理工作者的角度,细微的去观察到了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发展有一些担心,他看到了母亲和孩子都是在压抑自己的天性而成为了宣传的工具,因而感到愤怒。
谁对谁错?这不是我们要去讨论的焦点。而是在这样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实操课上,一个思维训练营的课题,我们做为一个心理工作者,该如何去支持到你身边的人,成为一个关注心理健康的人,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目的。也许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人生所活出的一种境界。而这种思维模式的固化,却会忽略了人性的本能。人作为一个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只有情感的连接,才能让人与人产生了关系,才能融进更大的家庭——国家,思维模式的局限往往是阻碍一个人社会化功能受限的元凶。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才能够有能力去感受到爱与被爱,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的和谐强大。
对于影片《你好,李焕英》我也只是发表一下自己的拙见。我和李老师一样,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只是看了了由贾玲所演的这部小品和这部影片的广告介绍。我很好奇,在这部影片中我没有找到自己的泪点。当我身边的人告诉我说这是一部很好的疗愈大片,全国人民都在与贾玲一起做疗愈。面对票房即将冲亿的这部影片,我也,听到了一些看过这部影片后的精彩分享,可是我发现我甚至一点都没有去看这部影片的欲望。我相信这部影片对贾玲的一生一定有着非凡的意义,也许在这部影片中会触动很多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些我都无可置否。
而我有这种感觉,不仅仅是对从众心理的抗拒,只能说也许这部影片与我的生活契合点要少了一点。而我在看《送你一朵小红花》这部影片时,身上带着纸巾已经不够用了,特别是我在给家人分享男主角读父母写给他离世后那封信时,读到父母能够坦然去生活的那个片段,我总是泪眼婆娑,情绪不能自控。在那里我不仅看到了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也感受到了孩子对父母无私的爱。
我不知道此时此刻我的表达是不是已经跑题了,我想要表达的是,凡事我们并不着急与去评判对与错,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受众人群,当你收到这个人此刻为什么要这么向你表达时,你只需要去考虑这种表达对你的思维拓展的意义是什么?也许这样会让你的心理图示的彊界变的更加开阔,也许你会看到更多的美好,也许你会给他人送出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