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西北读书会筹备组 刘长志
“老刘说心学”西北读书会第十一期成功举办
图片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经历了三年的新冠疫情,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得以控制,二十大后,疫情迎来了全面放开,笼罩大地的阴霾终于渐渐消散。2023年2月11日我们迎来了“老刘说心学”西北读书会第十一期,举办地址在西安莲湖泰真中医门诊部。本次读书会特邀刘长志老师莅临西安,现场讲授了儒家四书经典章节内容以及答疑解惑活动。
图片
第一个环节:拜谒
图片
读书会第一个环节,在李小雪同道的引领下,全体同道起立,整理衣冠,神情肃穆,对孔子,阳明先生画像三鞠躬行拜谒礼,表达我们对古圣先贤崇高的敬意。
第二个环节:刘老师授课
图片
图片
讲儒学的老刘,自诩“鹦鹉学舌”,对儒家圣人之学以正本清源为己任,如子夏一样笃信圣人,还原圣人之道的本来样貌。如何在生命中践行心学,提高自己用世的水平,是课程的精华,讲解风格通俗易懂。本次刘老师授课共有四个主题内容:《论语人生》、《中庸为德》、《大学之道》、《易经恒道》,以下是四讲内容的部分摘录,其他精彩内容可扫描以下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图片
第一讲《论语人生》
图片
“朝闻道,夕死可矣”如何理解?
“闻道”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活明白了,知道“我是谁”的答案了。人生一世,生老病死这种事情属于人力不可及的的范畴,不是我们自己能左右的,而上天赋予自己一次生命,如果一辈子都没活明白,每天浑浑噩噩的混日子,一切跟着感觉走,纵然能活百年,亦是虚度,犹如鸟兽花木,枉自为人。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把上天赋予人的性彰显出来,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率性回归的“道”就是“仁道”,天地对人最大的教化就是引导人行于仁道之中。所以,仁道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大道,人能居仁道而行,洞悉天命之性,寻找到自己的“我是谁”的答案,就是闻道。生,人之所重,死,人之所忌,闻道者同样不能长生不死,只是看清楚生死的本质,能生得其所。所以,真正能闻道者必然能乐天知命,生顺死安,死而无憾。
图片
第二讲《中庸为德》
图片
什么是“中庸”?
关于“中庸”二字,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中庸”就是乡愿保身,自私自利的处世方法,这显然是不对的。也有人简单把“中庸”理解为不走极端,在两端之间进行权衡折中,把中庸之道等价于折中主义,这显然也是不对的。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这两句话,后世真正能理解的人非常有限。
图片
大部分人对中庸的理解,都是凡事求其两者之间,既不偏左,也不偏右。这样理解就意味着所谓中道,或者说所谓的中庸之道,就只有一个点。离开这一点,无论是过一点,还是不及一点,都是错误的。这是非常严重的误解。之所以要反对“过”与“不及”,是因为无论是“过”还是“不及”,从本质上说都是偏激。如果凡事都要求个既不偏左也不偏右的一个中间点,岂不也是一种新的偏激?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是对这种理解的明确反对和批判。
“中”和“庸”是一回事,不能割裂为二。“庸”是“中”的彰显;“中”是“庸”背后的尽己常理。“中”是从内在的不偏不倚来说;“庸”是从外在的妥当常行来说。
图片
第三讲 《大学之道》
图片
什么是“大人之学”?
朱熹先生明确指出,《大学》是大人之学,“大人”二字出自《易经》,《乾卦·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大学》的内容是指导为学者贯通大学之道,并达到大人的水平的路径和方法。为学者只要笃实按照《大学》的指引做好“下学”的功夫,随着功夫的精进,最终自然就会到达“上达”境界,成就大人的德行和功业。《大学》的“学”字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大人之学”即“一贯之道”,也就是孔子在《论语》中对曾子与子贡说的“一以贯之”。究竟什么是“一以贯之”,在《大学》正文的三纲八目讲解的时候会详细说。二、“学”是恒久之事,要想达到大人的水平,成就大人的德行和功业,就必须有“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恒心和毅力,否则是门都摸不到的。孔子这样的圣人,对于为学之事况且“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更何况我们这些资质远远比不上孔圣人的普通人呢?
图片
第四讲《易经恒道》
图片
第三十二卦 恒 雷风恒 震上巽下
卦辞: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亘(gèn)”是会意字,上下各一横代表天地,中间“日”字,表示像日在天地之间,日升日落昼夜交替长久不变;“亘”是“恒”的本字,“恒”是在“亘”字左侧加一“立心旁”,表示心如一日,久而不变。“恒”指大方向和基本原则不变,即常道不变;但在具体操作和应对层面是与时俱进的。不要把“恒”等同于僵化不变,那就完全理解偏了。譬如天地之道是恒久不变的,落实到具体每天就是昼夜交替往复,落实到每年就是寒来暑往四季轮回;人的养生健康是长久不变的,但面对具体的春夏秋冬一日作息等等,具体的应对行为都是不一样的,但养生健康的主线是不变的。从体用一源的角度来说,“体”是长久不变的,“用”是随时应变的;“用”的变易,是“体”能恒久不变的保证。
从用世的角度来说,能持守常道之后,才能持经达变,持经的目的是“恒”,达变的目的只是让“恒”始终不变。圣人行事亦是如此,同样的行为今日合道便从,明日不合道则去,就像孟子辞齐王之金而受薛宋之馈赠一样,都是随时变易的,只是持守常道长久而已。
图片
读书会最后一个环节答疑环节,很多同道们针对本次授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还有疑惑,刘老师一一耐心进行解答和相互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有位年纪70多岁老先生,也发表了自己对本次课程的理解和体悟,老先生虽然年纪大了,还这么孜孜以求的学习儒学,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学习。这里要特别感谢刘老师,从早上九点开始,中午稍作休息,刘老师一直站着讲课时间近六个小时,能够这样孜孜不倦的教学,更能够感受到刘老师对儒学正本清源的真挚之心和对学习儒学同道的引领之心,老师辛苦了!
图片
本次读书会能够圆满结束,感谢线上线下同道们对正本清源、恢复中华文化道统的支持和帮助。最后感谢所有参加读书会的同道们一起学问思辨、笃行互鉴、相得益彰、共同进步。感谢大家的一路陪伴和支持!我们期待下期读书会再相聚!
(视频制作者:金渤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