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出现,是文明的象征。
最早在自然界里生效的那一套,叫作丛林法则。
这些词汇,都是我们耳熟能详,融入生活常识里的东西。
我们几乎无条件地接受了这些概念,而没有思考过其合理性,以及存在形式。
就拿丛林法则来说。一提到这个词,我们脑海里自动浮现出一幅层级结构图,我们也称它为食物链。
可是,请仔细想一想,你去亲身感受大自然,去看万类霜天的自由舒展,你看到过一个成条文的丛林法则浮现眼前,还是看到过一条鲜活的食物链条在眼前游动?
山是山,水是水,树是树,动物是动物。上面说的这些东西根本就不存在。
这样一想,有关它的整个体系就会轰然解构。你发现一切不过是自己的幻想。
自然界和自己想象的规则根本不是一个东西,无法从言语上比较说明。
可是,在发现这一点前,我们会把潜意识里对于相关话题的幻想当作真实不虚的东西。
我发现自己有关自然界的概念与画面,来源于我从小到大看到的植物动物、自然环境以及科普杂志上描述语句联想出的画面。
只有察觉这一点后,我看到自然界这个词汇时,脑海里才不会出现一个绑定的概念和画面。
当这种眼光贯穿我的人生后,我眼中的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天我站在公交站台,等待导航显示还有三站到来的车。
对面有一栋报业大厦,几十层高。全市的传统媒体都聚集在这。
我想起自己刚从大学毕业,接触到某公益组织时,就蒙一位报社退休的编辑老师看中,带我在公益组织中就职。
那时,我就在这座报业大厦十多层一间办公室办公。那段岁月里,自有一番酸甜滋味。
印象最深的是,那位老师曾让我四处送资料。因曾在报社任职,她也会让我到上层的报社去给老熟人送东西。
那时,我一个初初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初来乍到,唯唯诺诺。到这些听起来比较高大上的单位时,心里充满谨慎与惶恐。
那时,我见人就叫老师,因为认为这些老师懂得比我多,能力比我强,总之他们就是比我厉害太多,我什么都不是。
这是人类社会自然划分的层次。
现在突然回想起当初的想法,我不禁摇头自嘲。
是谁来划分的人的等级?这世上真有人上人?真有底层人?
我们遇到一个比自己“高等”的人,我是通过什么来判断他“高等”?识别条件是什么?
即便我们有着社会共识,有一定可取的标准,我告诉你,每个人对标准的认识,倾注在标准上的情感也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是一群以为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其实大家都活在各自幻想里的人。
我们其实只见到了幻想中的对方,做了幻想中的互动,但因为双方幻想里有小小的交集,因此误以为我们产生了真实来往。
建立在这种幻觉上的所有评判机制,自然更是无稽之谈。
怪不得,古人教我们,把“大人”看低一点,把“小人”看高一点。
那看全是主观幻想,不利于我们正常生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