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七年,1084年,此时的苏轼虚岁已经49岁,近知天命。即将年末,回首这一年,苏轼还是觉得很累,很痛。
事实上,从5年前因乌台诗案下狱至今,苏轼的每一年每一天都不好过。
要不是朝中有识之士的积极救援,要不是政敌王安石的“一言而决”(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极力劝谏宋神宗不要杀苏轼。),要不是宋太祖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下狱103天的苏轼,早就被新党们置之死地了。
01 羽化新生的苏东坡
置之死地而后生,可生的日子也不好过。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只是一个从八品的散官,只有品级名号,没有实际职务,更不要说有什么像样的俸禄补贴,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一大家子生活无所依靠。
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苏轼曾自夸,“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如此率真豁达,苏轼的朋友圈自然强大。到黄州后不久,好友马正卿专程从扬州来看望苏轼。眼见着苏轼一家过得如此穷困潦倒,马正卿不忍心。恰好,时任黄州太守徐君猷是马正卿的同学。马正卿便为苏轼求来黄州临臬亭下过去驻兵的数十亩荒地。
有了地,苏轼的生活总算稍微安定下来。也从这块地开始,一个全新的苏东坡从苏轼的茧里羽化新生了。
这是一块城东的坡地,苏轼想到了偶像白居易当年在忠州植树种花的“东坡”。忠州之于老白,黄州之于老苏,境况相似,就连这坡地也一样。索性这块地也取名“东坡”,既在东坡居住,苏轼遂自称“东坡居士”。
02 大自然是最好的疗伤药
物质决定精神,面包决定想法。新旧党争、朝政纷扰,去你的吧!
从此,暂弃经世之才、报国之心;从此,拥抱清风明月,寻真返自然。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面朝黄土背朝天,自垦东坡,种麦子。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风吹日晒满尘霜,自割稻草,建茅屋。
雨后的东坡,落下皎洁的月光,夜色澄清。我这个东坡,如此荒凉,喧嚣闹市里的人们是不会来的。来的,只有我这个野人罢了。脚下坑坑洼洼的坡头路,可我一点也不嫌弃,拄拐在上面走的时候,发出的声音铿锵有力、振奋人心,我真是喜欢极了。
藏传佛教经典里说,大自然是最好的疗伤药。繁重的农作,虽然给苏轼带来一身的臭汗和劳累,也为他荡涤一身俗世烦恼,收获满满的自然馈赠,精神变得单纯、愉快和满足。
物质越简单,精神越充实。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03 躬耕田园的生活,一点也不诗意洒脱
古往今来,都有阶层固化的问题。就像善良的晋惠帝听了大臣们关于农民因饥荒饿死的奏报,不解的问: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泥呢?高高在上的统治阶层、士大夫阶层如何能想象到农民阶层的悲惨生活呢?
这个世界有很多我们想象不到的阴暗、困苦的角落,这个世界并不都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盛世安乐。
躬耕田园的生活也不会是你想象的那样诗意洒脱,靠天地吃饭,既要旱涝保收,又要在害虫、贪官之下留下点口粮,百姓们常常辛苦一年都尚不能维持生存。
作为农耕“小白”,苏轼既手无缚鸡之力,又不懂得利用天时地利,一开始常常“腐儒粗粝支百年,力耕不受众目怜。破陂漏水不耐旱,人力未至求天全。”所幸热情的周围邻居经常来帮助,“四邻相率助举杵,人人知我囊无钱。”
真正的农耕生活,促使苏轼与贫苦百姓建立更加深刻的情感联系,以“农夫”自居的苏轼(“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更加能够深刻体会到底层社会的苦难和挣扎,也更加加深士大夫骨子里难以磨灭的“忧民爱民”的人文情怀。
04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办孤儿院
这一天,苏轼刚结束上午的农作,坐在田埂地头上与农民们一边闲聊一边啃馒头配咸菜。苏轼想到邻居黄家刚得了位女儿,随口问了句:孩子一定很可爱吧。我的儿子们都大了,小时候的样子已经很模糊了。
黄家汉子叹了口气:“如果能像先生一样有这么多儿子就好了。我们家已经是第三个女儿了。家里穷哪里养得起那么多孩子,老母亲说过几天做场法事,就把这个小女儿溺了吧。”
苏轼大吃一惊。“溺......了?”
旁边的老伯拍了拍苏轼的肩,“我们这里有冷水溺婴的习俗,没能力养,父母也不忍心,背过身去把孩子按到冷水里,孩子要啼哭挣扎好久才会死,说来也是可怜啊。”
苏轼再也吃不下了。他放下碗筷,用力抓住黄家汉子的手,“上天有好生之德,孩子都是父母的骨肉,如何能舍弃呢?如果你养不了,我帮你养。千万不要溺......”如此这般劝了好久,直至黄家汉子发咒毒誓保证不溺婴,苏轼才肯罢休。
救下这个女婴,可溺婴的恶俗还在。不许溺婴,可老百姓却又养不大这些孩子,可如何是好呢?
有这么一件沉重的事情压在心头,苏轼食不知味,夜不能寐。这天,恰好有个乡绅带了好酒和苏轼品尝,却见苏轼愁眉不展,毫无酒思。详问之下,苏轼将烦恼和盘托出。乡绅说:“这有何难?黄州地界名门望族众多,多吃斋念佛,有好生之德,何不求他们帮忙?”
苏轼茅塞顿开,立刻写下拜见名帖,在乡绅土豪中奔走呼号。此时,强大的朋友圈又前来助力。不久之后,苏轼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办孤儿院——“救儿会”。
苏轼带头募捐,并亲自为救儿会拟定章程,救儿会的资金靠向富人们募捐获得,由当地有名望热心肠的乡绅古某做会长,安国寺的一位和尚做会计管理账目。同时还到乡里去调查,如果有妇女愿意养育弃婴的,救儿会将送米送布。但凡有募捐善款、养育孩子的,都会载入功德簿。
身处逆境,生活窘困,仍然尽力与人为善;历经挫折,备受苦难,始终拥有对人世的饱满热爱。苏轼仿若一朵历经风霜仍向阳盛开的冬菊,在万物萧瑟的初冬,尽力绽放着生命的温暖色彩。
05 远遁世外,远离纷争
为孩子们做了这么大的功德,苏轼也意外地获得了福报。黄州的第五年,妾朝云为苏轼生下一个儿子。中年得子,苏轼喜不自禁。想到自己此身正逐渐远遁世外,远离纷争,愿此儿将来也能平平安安,遁离世间一切烦扰。就取名“苏遁”吧。
新生宝宝洗三的时候,苏轼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洗三诗》。想起之前看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说起过这首诗。南怀瑾先生是泰斗,而学术大家多有孩子心性,很有些戏谑幽默细胞的。他看懂苏轼的心愿,说苏轼这如意算盘打得太响了。又希望孩子愚笨粗鲁,无灾无难,又希望孩子高官厚禄,富贵逼人。哪里有这么好的事。
愿望这种事,不就是不太可能实现的好事吗?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心愿,但是却替古往今来所有的中国父母说出了心声。
聪明反被聪明误,难得糊涂是世间第一大难事。苏轼此生嫉恶如仇,不平则鸣,乌台诗案也是因为太露锋芒、自恃聪明而被陷害入狱,才落得今天的下场。
希望孩子不要重蹈父母覆辙,不要自作聪明,要大智若愚。要做一个难得糊涂的机灵之人,富贵在身,远离是非。这是身为全天下父母最朴实的心愿。
06 那双比星星还闪耀的眼睛
时间终于来到了元丰七年。转眼在黄州已经待了五个年头,这么久,久到异乡作故乡,竟忘了自己戴罪之身,真的会长居此地了。开了春,苏轼安排完所有的农事,正打算带着小儿子去田野里玩玩。
意想不到的一纸诏令来了。从团练副使到团练使,副职变正职,湖北黄州到河南汝州,貌似也离中央更近了。但依旧是散官,担着虚职,并不算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升职。相反,是真正的历难。
湖北到河南,600多公里。长途漫漫,舟车劳顿,没有补贴没有俸禄,拖家带口的走上一年也不为过。
果然,四月启程,走到七月,才走到金陵(南京)。金陵的夏天酷热难耐,曾被称为中国的四大火炉,对此,我曾经深有体会,汗流浃背,久渌不干,刚换的衣裳转眼又湿遍。这样的天气,被层层包裹的婴儿最是难熬,婴儿只会啼哭,不懂冷热,大人们真是纠结,衣服穿少了怕吹风,衣服多了又易中暑。
一千年前,金陵也是一样的火炉吧。
1084年7月28日,一家人刚到南京,苏遁就中暑了。孩子生病,大人着急。可热症来得快,火力大,还没等大人采取什么措施,孩子就不治夭亡了。
半岁多的孩子,转眼之间,没有了呼吸。抱在怀里,还有奶香和热气,但任凭你如何呼唤,他也再不能睁开那双曾经比星星还闪耀的眼睛。
幼子早夭,中年丧子,苏轼悲痛欲绝。
四十九岁,一事无成,连累一家跟着我漂泊。在羁旅之中,照顾不周,我失去幼子。
眼看着这个孩子逐渐长大,眉眼间与我越来越像。
我看书的时候,他也会跟着我一起看,对诗书好像很有兴趣。
给他梨吃,他一个劲的摇头,长大了可能会像孔融那样懂得仁让之礼吧。
年近不惑,已经很少有可以让我开心的事了。只有这个孩子让我老怀稍感安慰罢了。
可是突然之间,孩子夭折了,我失去了他。都是我的错,我没有能力给他一个安全安稳的成长环境,一路上缺衣少食,严寒酷暑,吃尽苦头。这都是我的错。
我甚至没有能力厚葬你,只能用柴草裹着你将你简单下葬。
抱着你来的,可是走的时候,我的怀抱是空了,我的心也空了。我什么都没有了,只有无尽的泪水。
(在这里,我忍不住想说一句。东坡先生也在七月二十八日仙逝,他与小儿子苏遁,共担着同一个忌日。)
07 人间只有这清淡的欢愉还算有些味道。
痛,却还是要走。可是没有你,我要去哪里?
这一路,尽是江南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我想,你也是喜欢这里的对不对,所以你要永远的留在这里。
我也喜欢这里,我也不走了。
我要留下来,和你一起共享这烟雨江南、人间天堂。
苏轼上书宋神宗,决意不去汝州,要求就近任常州。神宗应允了。
初冬的早晨,下起了蒙蒙细雨,轻风打到身上,已经有点微寒了。淡淡的雨烟笼罩杨柳,河的对岸却是另一番景象,明媚阳光照在沙滩上。洛水入淮,渐渐弥漫开来,变得浑浊汹涌。这样一个午后,好友邀我喝着“雪沫乳花”茶,再配上一盘炒野菜。人间只有这清淡的欢愉还算有些味道。
人生的大起大落,丧子之痛刻骨铭心,我的心早已如死灰,再无温暖火光,我的心早已如古井,再无半点涟漪。尝尽人生的酸甜苦辣,清茶淡饭,才是我最想拥有的人间滋味。
用作家林清玄的散文《清欢》来结尾吧。
清欢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或者一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看出了比宝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一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一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
可是一个人,究竟是要经历多少苦难,才能大彻大悟到这样的程度。从此以后,你向往的清欢,你渴望拥有的轻轻浅浅的欢愉,平平常常的生活,究竟还是没能拥有。
尾记 向光而生,直到最后。
写这篇并不算太长的文章,又再一次刷新了我的写作时长记录。曾经有人问过我,这么喜欢苏轼,怎么不写一篇关于他的诗词故事。说实话,我很怕写苏轼。每次背他的诗词,都有一种在偶像大神面前惶惶恐恐的哆嗦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因为喜欢、因为在意、因为热爱,所以不敢轻易去触碰,去解读,去演绎。
可是今天一睡醒,我突然有种冲动,想写一写。我想起了“人间有味是清欢”。也许是昨晚看了《琅琊榜》,眼看着萧元启这位阳光温暖的青年,即将被阴谋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想起了苏轼,想起了这位一样阳光温暖的诗人,一生被政治绑架,流放,放逐,但始终没有丢掉温暖和善意,没有丢掉初心和希望。不知道萧元启后来的命运会不会就此沉沦,但我有期望。期望萧元启,可以拥有苏轼一般清澄透彻的心灵,永远不要被污染,被蒙尘。也许,这不仅是对萧元启的期望,也是对我自己、对世间所有正在经历苦难的人的期望。
永远不要被苦难压垮,永远不要被黑暗吞噬,永远不要在忧伤埋怨中沉沦。
向光而生,直到最后。
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第二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