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萧山,讲萧山,说萧山的人与事,讲萧山的历史故事。
今朝说说钱塘江改道的事情,笔者从开始讲萧山的时候就提起过钱塘江改道的事情,因为钱塘江改道才有了南沙大地,因为钱塘江改道才会有围垦,也因为有钱塘江改道才有了现代化的萧山。
所以钱塘江的改道对于萧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点。
过程
钱塘江改道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笔者查阅资料,钱塘江入海口改道分为三个时期,三个时期就是变化就是钱塘江改道的整个过程。
根据历史记载,秦汉时期,钱塘江入海口是辽阔浩瀚,赭山、河庄山、岩门山等出皆在海里,简单点来说就是北海塘以南北,西江塘以西,都是钱塘江的海域入口。
唐、宋以后,钱塘江逐渐北移(萧山气运加身),钱塘江逐渐北移,南面大地开始出现淤地,赭山、河庄山等山也开始逐渐显现。
根据钱塘江的流向过程,后人逐渐把这个过程分为了南大门、中小门、北大门三个时期。
南大门时期,坎山与赭山之间的钱塘江通道,因为在钱塘江南面,后人俗称为南大门。当时南大门萧山段从西兴、长山、坎山、大和山、党山、三江口到达曹娥江。熟悉萧山的朋友看到这个线形是不是觉得很眼熟,的确,这就是北海塘的线形,也就是说当时北海塘以北,都是钱塘江的滔滔江水。
这个时期从唐、宋开始到明末为止,因为明末开始,钱塘江开始逐渐改道,南大门开始逐渐淤塞,钱塘江往北改道探索新的入河口。笔者认为,时间为什么是明末,关键点就是明朝对于北海塘的砻糠之修,上期笔者有深入探讨。笔者认为砻糠之修对于钱塘江的改道也是有一定的因素的。
中小门时期,位于禅机山与河庄山之间,由于南大门淤塞,同时向北淤涨,潮入中小门。根据康熙时期的《钱塘现志》记载:“庚申(1680年)四月望日,钱塘江海潮自东入小门。”中小门因为宽度问题,不能作为主道,只是作为南大门的过渡江道,待康熙五十四年后,钱塘江流道趋于北大门后,中小门基本淤塞。
后期因钱塘江水流过大原因,中小门有几次重开河道,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完全淤塞。
北大门时期,位于岩门山与河庄山以北,至海宁南海塘间,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成现在钱塘江的入海情况,因南大门、中小门逐渐淤塞,钱塘江逐渐冲刷海宁南部沙地。根据朱定元在《海塘节略总序》中所述:“康熙三十六年以前,水出中小门,康熙四十二年水势趋北,宁城以南桑田渐成沧海,康熙五十四年潮汐直通塘根。”
北大门也就是这个清朝康熙年间时期形成的,到现在为止,北大门成为钱塘江的唯一通道。
个人理解
笔者个人认为会形成这个原因有多种原因,当然最重要的是大自然的馈赠,钱塘江的改道增加了萧绍平原的大量耕地,从而增加了大量人口。
不过笔者重点要说的是人为的原因,笔者上期说过北海塘,也提起过西江塘,因为两条塘的原因使塘边的淤泥越来越多,淤泥的积累使得钱塘江不得不逐渐往北改道,而北海塘、西江塘两条堤塘从现有文献的考证中无法明确其开始建设的时间。
不过可以明确地是,这两条塘是萧山老百姓几千年来与钱塘江洪水对抗的结晶,也是萧山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才造就现在的萧山。
意义
我们老一辈的人总是说萧山是一块“福地”,笔者倒认为,萧山作为“福地”就是从钱塘江改道开始的,大自然的馈赠以及萧山几千年老百姓的努力才有了现在的“福地”。
对于这块生我们养我们的“福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建设好他,让几千年先辈的努力能够延续下去,成为真正的萧山大帝国。
今朝讲到这里,喜欢笔者的小伙伴动动手指点击关注加点赞,笔者还会继续更新内心,谢谢。